代序一:质如璞玉头角峥嵘(1)
文张堂会
由于同学的推荐,很偶然地,我阅读了《我的新兵连》这本小说。初拿到这本书时,心里很疑惑:短短三个月的新兵连,程式化的训练,写成小说将会是什么样子?阅读的过程却是不断发现惊喜和被感染的过程。我不得不承认,这是本非常有价值的小说。作者的才华从字里行间散发出光芒,作者的精神气质氤氲在小说的语言和结构里,有一种真实而淳朴的魅力。由于被小说所打动,我对作者产生了好奇,很想了解一下他的情况。当得知他是个出生于1982年的年轻人时,我又一次有点吃惊,心里也暗生钦佩。听说他在武警部队工作,有过真切的新兵生活体验,军校毕业后,又两次被派往新兵连担任排长。这部小说应该是他生活经验的结晶了。
小说反映的是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应征入伍青年的新兵连生活。这些青年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看待社会的眼光,已经与前几代人大相径庭。他们个性张扬、思维活跃、勇于进取,但又迷茫空虚、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希望与失望并存,理想与沉沦同在,不喜欢传统的价值观,但又没形成自己的价值观。部队是一个特殊的集体,是个大熔炉,有着铁一样的纪律,异常严格的军事管理。这些不同家庭背景的青年,每个人都怀着自己的目的来到了部队,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特殊环境里,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在成功和喜悦时,他们都在想什么?都在做什么?迷茫、逃避、堕落,还是乐观、坚持、奋进?小说为我们呈现了这一代年轻新兵的精神风貌。
这是作者的第一部小说,但对生活观察之细微,心理描写之细腻深刻,不动声色中透露出的识见,已显示出他写作的天分。小说中那对生活的热爱,对战友的爱,那迷惘、困惑、思索与挣扎,是让人感动的。小说还显示出对社会的关怀,对部队生活中恶的痛恨和善的向往。不曾被生活磨去棱角的年轻人身上的这些东西是珍贵的,让我们深思而又振奋。可以把这本小说比作璞玉,它美的质地已经头角峥嵘。若与文坛盛行的“新生代”作家的执著于娱乐、消费与刺激的文本相比,这部小说犹显出它的卓异与可贵。它是认真的,是向上的,是真实的,是在思考生活和人生,虽然有那么多压抑和迷惘。我们嗅到的是清新的空气,看到的是青葱的树,是一群年轻人向着太阳呼喊,而不是看到颓废的沙漠,听到靡靡之音。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希望文坛多出现这样的清新刚健之作,并为文坛有这样的作品感到庆幸。
以三个月的新兵连为题材来写小说,题材的特殊性使小说的写作存在很多难点,但作者解决得很好。新兵连的生活应该是非常机械和程式化的,主要由训练组成。时间是那样短,日子是那样琐碎而平庸,基本上不存在构成小说所需要的情节。每个新兵的生活又大致一样,从着装到作息,并且,每个人从出场到结束,也就三个月,性格几乎都来不及展开,这使小说在人物描写上也存在难题,不容易凸显出个性。一个几乎难以下笔的题材,作者却把它表现得起伏有致,十几个主要人物活灵活现,这让人讶异并景仰作者的才华。并且,他没有靠蹈空的想象来织进情节,一切都真实得可以触摸。这得益于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提炼,得益于他写作技巧的运用。
总的来说,小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新兵的训练及日常生活,随着日子的推进,训练内容不断改变,日常生活里也常出现些稍显重大的事件;另一条线索是梁一飞对于新兵连生活的感受,他内心的波折,这是极其敏感而动荡不定的,是精神和心理的河流,面对这陌生而高强度的生活,它像潮汐一样不断变化。当顺利喜悦之时,他志气高涨,要当像指导员那样的军官;当受打击消沉之际,他在暗夜里偷偷哭泣,并下定决心要当逃兵。第一条线索是生活的常规,第二条线索使小说获得心理和精神的深度,是小说的入文学境界之处。除此之外,小说还有其他弱的线索:每个新兵的来处都可使读者管窥到军营外社会一角的现实;小说对其他新兵的心理描写,与对梁一飞的心理描写形成映照,立体多侧面地反映了新兵们不同的精神性格。
代序一:质如璞玉头角峥嵘(2)
小说的引人注目之处是对梁一飞这一主人公的成功塑造。他为了逃避高考的失败和复读时繁重的学业压力去了军营,小说一开始就显示出这是一个既骄傲又气馁,既清高又幼稚的年轻人。初到部队,他对新的生活惴惴不安。他渴望表现自己,使自己优秀,但又既无坚定的意志,又怯于行动。他充满理想,但他的理想很容易被现实的冷风吹灭,他陷于消沉困顿中,不能再给自己点燃一盏灯。当他取得成绩,当他生活的道路上阳光灿烂,他踌躇满志到得意忘形,当他的道路上阴云密布,他很快便会被击垮,陷于痛苦中无法自救。他又是倔强而自尊的,有一身冷傲的骨头。他也心地善良,关心和爱护自己的战友,心眼明亮,是非分明,有许多小聪明。他甚至是非常可爱的。作者深入人物内心,塑造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内心不断波动的活灵活现的人物,并对他常有不乏善意的讽刺,使小说显得妙趣横生。这个人物的塑造给人的最大启发,是对于人的内心的毫不避讳的洞幽烛微式的刻画,使人省察自己灵魂的深处;再者是他身上的理想之光,它不是单纯单向的,而是磕磕绊绊的,在磕磕绊绊中坚持的。
难能可贵的是,小说把八班的其他九个新兵也塑造得栩栩如生,每一个都几乎呼之欲出。黄涛没能当上副班长的痛苦,黎冬生深夜站岗时对自己家境的诉说和心中的梦想,高恒的冷漠、被孤立与被原谅,郑小东与父亲和解后的狂喜,都透露着温情。王杰的幼稚、狡黠与故作成熟,周亮的活泼、率真与有趣,苏黎明的随和、恬淡,刘帅的拘谨、尴尬,罗天海的随意、率直,都让人感到那样的鲜明和可爱。读这本小说,我们不由得要喜欢上这群年轻人,虽然他们有缺点,但他们是朝气蓬勃的一群、热血激昂的一群。小说把他们塑造得如此有血有肉,我们似乎看到了一张张面孔,感受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并从内心里珍惜每一个人,希望他们以后的路走好。
小说的另一引人注目之处是对于部队制度不完善处的暴露及对于新兵与新环境的摩擦的表现。这其实也是小说的一条重要线索,它时隐时现,贯穿始终。在第一、第二这序幕式的两章里,在火车站两个新兵因擅自交换位置而与接兵的军官发生争吵,中途下车时一个新兵被调换档案,在广州火车站两个巡逻的武警说“到新兵连就叫你知道什么是死”,都为这一主题埋下了伏笔。后面便一步步地写到会操及内务卫生竞赛所导致的对作息时间的破坏,食堂伙食的糟糕,班长欺负新兵等,最后终于导致了梁一飞、王杰、周亮计划当逃兵。小说对两次问卷调查的描写很有意味,这是对制度不完善处的校正,但第一次徒劳无功,第二次略有成效。
新兵与新环境的摩擦,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有些地方,是部队自身的缺陷所致,它存在不合理之处,如严格管理下的温情缺失,人与人之间沟通、理解缺失。有些地方,是新兵们自己存在问题,尤其是像梁一飞、王杰这样在家里娇生惯养的新兵,从社会青年到士兵,是要有个锻造和适应的过程。部队毕竟和外面的环境很不一样。被宠着成长的士兵也绝不会成为好士兵。所以,这就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了:部队应该怎样改善自己而使新兵健康地成长为我们所需要的优秀士兵?部队不应该是扭曲人性的地方,应该是让人性健康成长的地方。其实,小说里也写到了一些好的例子。冯班长就是个好班长,为阻止梁一飞他们三个当逃兵他苦心孤诣。焦排长是个好排长。指导员是梁一飞心中的偶像。作者在这些人物身上赋予了光辉和魅力。我们由衷地希望部队的不尽人意之处能更多地被发现和剪除,让这些迈进军营的年轻人像树木一样在风雨和阳光中茁壮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同时也希望新兵们把每一次的挫折都当成历练,而不是因此沉沦;心灵要一直向上,因为人生就是不断成长的过程。
在写作技巧上,这本小说也有很多可取之处。对于会操的描写就是典型的例子,见出作者的功底和聪明才智。新兵连的第一次会操出现在第五章,写得非常细密,跌宕有致,尤其是苏黎明的晕倒,梁一飞和刘帅陪苏黎明回宿舍休息,而后到林荫道中得知会操的成绩,每一涉笔之处,看似无意,却都有深意,每个人物的性格都刻画得细腻而又有深度。第二次会操,第三次会操,作者都一笔带过。到了第四次又有详写,并且别出心裁地换了一个角度,用梁一飞的心理变化过程描写会操,不仅写得跌宕有致,而且有悬念和惊险,让人兴趣盎然。原来是王杰的帽子惹的祸,明了真相后,又让人忍俊不禁且有所深思。对于射击训练的描写也是如此,详略虚实组织得相当巧妙。第一次打靶,用省略号把八班的打靶过程带了过去,写道:“梁一飞在板凳上坐了五六分钟才反应过来自己已经打完靶了,回想起自己刚才打靶的情景,梁一飞感觉到恍恍惚惚的,仿佛做梦一般。”注重写的是打靶的成绩,一样地写得曲折有致,原来为了给参谋长留个好印象,成绩都是虚报的。在写总队考核时,小说才情感激昂、淋漓尽致地写了梁一飞的具体打靶过程。小说在组织事件方面,也显示出作者的慧心。评选副班长前前后后发生的事,七班长刁难梁一飞、王杰、周亮,梁一飞三个人计划逃跑的前前后后等都写得细腻而山重水复,既符合生活的逻辑,又不平板直白。这本小说另外的特点是风趣和幽默,它是健康而明朗的,让人忍俊不禁,觉得可爱,而不像有的小说,沦为恶趣。五班长欺负八班的新兵最后成了滑稽的闹剧,张伟成的装色盲也有喜剧色彩,梁一飞收到何小燕拒绝他的信后,心里忽喜忽悲,愤懑又伪装的情形,让人哈哈大笑之余,又对他充满同情。小说的许多地方,让人阅读的时候,都心里含着笑。若从风格上来说,这本小说有细腻抒情的一面。对于新兵们唱“寒风飘飘落叶”的描写,对于父亲来到军营的描写,对于新兵们分别而离开新兵连的描写,对于水池中金鱼的一次次描写,都深蕴着情感,有诗画的意味,仿佛下着蒙蒙的雨,吹着流连的雾一样的风。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代序一:质如璞玉头角峥嵘(3)
读完这本小说,再细细想来,觉得小说写的是环境与人的关系。小说写的是个特殊的实例,是新兵连,新兵们在这里与环境碰撞,度过艰辛的心路历程,改变自己。环境是严峻的,像一群人在黑暗中攀爬垂直的高墙,每个人都咬紧了牙,攥紧了劲,冒出汗来,但不停地有人跌落下来。而新兵们在新兵连的际遇,也正可以看做是人在人生路上的际遇。不管走什么样的路,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都一样会受到挫折和打击,与环境摩擦和冲撞,然后慢慢成长。也可能有的人沉沦了,有的人扭曲了自己。有着良好的信念并坚韧不拔是多么可贵。环境会改造人,有时候这是件可怕的事。读完这本小说后,我开始想,十年之后,这群年轻人将会是什么样子,梁一飞将会是什么样子。生活锻造他们,是不是要磨损去他们身上少年的美好东西,而被这个社会庸俗的东西所同化?是不是要变得老练而世故,消失掉了身上的锋芒?这确实是生活的一部分真实,让人感到可悲而无奈。但情形或许并没有这样悲观,因为很多人就是这样被锻造出了钢筋铁骨,并更智慧地坚持这个社会的良心,这使我们对生活充满信心。作者所写的是这群血气方刚的少年,朝阳一样的年龄里的一段生活。小说是充满激情的,给我们鼓舞和沉思。透过作品,我们觉得作者是棵灵动而健康的嘉木,虽然还不是参天大树,但禀赋已散发出光芒。在文学上,作者的思想和趣味是纯正的。我们期盼作者继续努力,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代序二:铜台初下笔乐观正飞缨
文孙少华
严格说来,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呼唤学术自由独立发展、希望学术不拘泥于传统但又不背离传统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对学术发展的出路倍感困惑的时代。就文学而言,现在很多学者提倡回归文学本身的研究。但世纪之交,我们看到的一个事实却是,中国文学尤其是纯文学,基本上处于被边缘化、被冷落的地位。
对文学的挑战并非来自其他学科门类,而是在于自身如何突破和超越。在这个以知识生产为特征的社会,各种竞争日益剧烈,人们普遍关注的是文学的理性意义。文学纯粹的精神领域也受到了经济活动的干预。人们不断追问文学能否成为解决其思想困惑、减轻其精神压力的工具,社会在不断要求文学能否为国计民生等重大问题提供一种理性与理想的支持。因此,文学能否为文化复兴与社会发展提供批判性与建设性的预言,就成为其能否经受住越来越剧烈的专业化与学术化考验的关键。文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或一种知识体系,它还是社会批评的工具和理想社会的预言。在十八世纪的欧洲,文学与社会批评是密不可分的。坚持其批判性与理性精神,是突破其发展障碍的重要选择。所谓批判性,就是要求文学保持独立自由的思考,同时能及时洞察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方向,并以理想化的语言对社会与个人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所谓理性精神,就是基于怀疑论基础上的理智审视,就是承认文学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与人类社会的能力,从而让文学对社会与人生进行理性分析、论证和阐释。丧失了批判精神与理性主义,文学自然会走向没落。网络与影视的冲击,仅仅是文学式微的表象特征,关键是文学研究者能否对社会政治保持敏锐与理性的思考。文学研究脱离了对社会与历史的理性思考,它将一无是处。文学不能为人们提供现成的世界观或方法论,也不能解决现实的信仰问题,但是文学可以帮助我们寻找世界观或信仰的理想出路——或者说为我们世界观的创立与信仰的回归指明一条理想的道路。媒体与学术的结合,催生了很多学术明星,他们的成功就在于用学术指导人们的人生,或者基本解决人们当前的思想困惑。但文学与学术若走向媚俗,则不能解决文学的出路问题,相反会将文学推入绝境。
那么文学的出路到底何在?其实道理很简单,就在于生活本身,也就是作者对基层生活的深刻体验与灵活把握。这是我读《我的新兵连》后的第一个深刻感受。
也许是因缘巧会,我应该算是最早阅读《我的新兵连》的读者之一(当时还没有正式出版)。说实话,由于学科方向的关系,我已经很少有空闲读现当代的作品了。但当我第一次拿到这部书的时候,立刻被一股清新的气息攫住了呼吸:在这个日益功利化的时代,竟然还有人锲而不舍地坚守在纯文学的阵地上流连忘返,竟然还有这样的作品倔强地挺立在纯文学的荒原上戟指苍穹!所以,我好奇地拿起这本书不能释手,几乎是一口气从头读到尾,一个巨大的感受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