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大唐奴牙郎 笔趣阁收了多少女人 > 第809章 政体转型(第1页)

第809章 政体转型(第1页)

安史之乱尚未爆发时,焉耆镇在时任安西节度使周钧的授意下,开始试点执行议会制度。

与后世的国家议会制度不同,焉耆镇的议会结构和决策方式,体现出一种『极为朴素』的政治生态。

焉耆镇的最高长官,是为焉耆镇守使,被推上这个位置上的人,皆是由朝廷任命。

有些焉耆镇守使,不了解焉耆镇的情况,新官上任还想着大展宏图,博得一番政绩。

但是真正来了,却发现整个镇子,包括财政、商贸、文化、教育、法令等等,全部都是由百姓组成的议会,自发的完成。

焉耆镇按照坊街的行政区划,划出三十六个区域,每个区域每年选出一位议员,参加一个名为议事会的机构。

包括监控财政、监督政府、刑罚判案等等,全部都是由议事会进行统一的投票表决出最后的结果。

甚至除了镇守使之外,焉耆镇其它官吏的任命,也享有了其它镇府无法享有的特权,那就是所有官员的人选,由议事会推选,形成名单之后,最后递交给龟兹镇批复。

但是,如果将焉耆镇的议会制度,照搬到长安朝堂,就会出现许多问题。

首先,焉耆太小,议会体制较为简单,远远不能满足大唐整个国家体制转型的需求。

其次,焉耆镇守使是由朝廷任命的,他的权力可以被议会所架空,但是长安朝堂的最高领导人,则是当今的皇帝,皇权在议会体制中应当如何处置,是一个敏感而且复杂的问题。

最后,焉耆镇的议事会,负责了整个焉耆所有事务的管理,在议事会之外,由于周钧的刻意保护,没有任何其它势力可以掣肘焉耆议会。但是长安朝堂不同,长安中有包括宗族、官员、门阀等等在内的贵族阶级,而后者的势力在朝堂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即便是皇帝,也不可能做到在短时间内完成贵族阶级的废黜。

所以,沙石清提出长安朝堂要借鉴焉耆议会制度,说起来或许简单,但是具体执行下来,却是一个极度复杂的问题。

于是,从新元十二年春开始,历时一年半,长安朝堂在右相孔攸的牵头,皇帝周钧的监管下,整个大唐开始了整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政体转型。

大唐依旧是封建君主王国,皇城中的三省八部,依旧是整个国家的决策和执行中心,但是在此之外,由民间议员所组成的议会,则充当了监督、审核、反馈的角色。

而整个朝廷的组织架构中,因为议会出现,而影响最大的部门,却是御史台。

御史台是官员纪律监察部门,主要负责纠察官场、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御史台有台院、殿院和察院,分别负责弹劾百官、殿中监察、州县巡察。

三院在鼎峰时期,曾经在大唐各地州县,下辖千名官吏,监督京畿和各地,包括检校、里行、西推、赃赎、三司受事、巡按、狱讼、军戎、祭祀、营作、太府出纳等等,几乎大唐内部的一切官方事务。

现如今,御史台的监察职能,一小部分移交给了锦衣卫,大部分则由议会所替代。

正因如此,御史台在大唐政治结构中,逐渐降级成为都察院,只负责阚录汇报的文书。

而议会成员则在各地进行监督和审查,一旦京畿和州县出现官员贪赃枉法之事,议员可以借由议会渠道,绕开官府中的层层汇报,直接传达到朝堂之中,这直接降低了传递风险和政治包庇。

自从议会参与议政之后,偌大的朝堂在每次早朝的时候,分成了前后两部分,朝廷官员站在距离皇帝较近的前面,而民间议员则站在稍远一些的后面。

参与朝会的人,将这种泾渭分明的区分,先是戏称为『前院』和『后院』。

后来,因为将议会称作后院,有抬高议员地位之嫌,人们又习惯性的将这两个称呼,改为了『上院』和『下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