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风云2狮王堡 > 第六十七章 异志(第1页)

第六十七章 异志(第1页)

休息了几天,高氏一行人又去海云寺拜佛,这次赵博安没有陪同,海云寺位于襄陵县境内,他身为杨县县令不好越境。

夏收前,赵前率家丁返回山里,赵博安嘱咐若无召唤,暂时留在山里训练。

由于冬日大雪,今年小麦丰收。赵家在杨县雇人耕种的一万亩小麦,收获将近七千石,其中的五千石还给了杨县的坞堡主,剩下的分给了耕种的青壮,今年还能再种一季大豆,收获将全部归他们。

五月下旬,邺城终于发下了任命状,四个赵家子弟各有去处。

二郎到上党郡郡府任主记室史,这是一个专管记录的官员,能够接触不少机密。

三叔的儿子赵博纬到泫氏县任主簿,泫氏县在长子县南部。

赵毅到屯留任县尉,他是最早一批到襄陵县做事的子弟,后来又来到杨县。

上面三人都在上党郡,离赵家不远,最后一个子弟要去青州下边一个县,征求过赵博安意见后,选择了辞官。赵家不是士家大族,没有多余的人力浪费到那么远的地方。

三人要想有所作为,不能孤身上任,需要配备随从。赵博安计划给每人配置两个学子和两个亲卫,学子就从县里调配,他们在出山做事也好几年了,各项事务都熟悉,亲卫就选年龄大点的,留下的缺口让那十个预备家丁补上。

这些子弟和学子外出,宗族的人事不可避免要进行调整。

三郎和赵博纬原来都是里长,河南村目前也没有里长,三个里长空缺。恰好赵家在杨县有三个里长,赵博安把他们全调了过去。

现在各处管事的人中,只有部曲队长平时有空。赵远和邓干要兼顾学堂预备家丁训练,而刘纪敏要保护赵家堡。剩下张福文、石瑞和陈武三人,就被派到杨县管理那两百杂户青壮,等部曲训练的时候,农事已经忙完。

杨县只剩下一个学子,需要从赵家学堂抽人。不过这个想法被吕老头驳回了,原因是秋季大量幼童入学,学堂学子仅够教学之用,没有多余的人力。赵博安就从预备里长里挑了七个人,调到各曹听用,他们在县里同样也可以锻炼。

一切安排妥当,六月初,三人带着随从上任去了。

二郎离开,兰氏有孕在身,高氏就算不太喜欢这个儿媳,也只得带着盼儿返回赵家堡,把兰氏接到身边照顾。

不久苻坚下令,苻融到邺城代替王猛镇守关东,王猛回朝接任丞相。

七月,南边发生一件大事,晋国皇帝驾崩了。

去年底,桓温为了消除枋头大败的影响,显示他的威权,新拥立了一位皇帝,结果上位还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这些事还影响不到杨县,县里的旱情才是首要问题。

夏收以后将近两个月,只下过一场小雨,没有水渠灌溉的田地,已经有点干旱,再这样下去,秋收一定减产。

赵博安召集主要官吏商量如何抗旱,一年多相处下来,县里官吏已经认可他的能力和操守,纷纷建言献策。

苏绍提议道:“去年冬天和今年春天修渠的效果很好,汾河从杨县境内流过,召集青壮继续挖渠,这样能保住大部分的收成。”

金日博说道:“那些布衣现在有点相信官府了,巴望着能修到他们家乡,到哪里修还是个问题,麻烦的很。不如举行祈雨仪式,定能感动上天,降下甘霖。”

李景撇了一眼这个胡人,当即反对道:“天道无常,不是我们凡夫俗子能揣测的,自助者,天助之,还是修渠好。”

县里主要吏员大部分人赞同祭祀,只有少部分儒生倾向于修渠,但也没那么坚决。

相比于劳心劳力的挖渠,祭祀要简单的多,花费的钱粮,不管是县里拨付,还是额外征收,县里的官吏都能得些好处。

赵博安看了半天,最后说道:“你们的建议我知道了,郡里肯定会祈雨,县里就不花这个钱了。就挖渠吧,反正秋后也要挖,今年的徭役还没征发,征发三千青壮,苏主簿,我们还有多少钱粮?”

苏绍一听钱粮,就知道赵博安又要发善心,迟疑了一下:“还能动用一千石粮食和两千匹布帛。”

“快秋收了,都花出去,虽然钱粮不多,但也能保证青壮每天能吃一顿饱饭。”

金日博不同意:“县令,这不太好吧,以后征发徭役怎么办,还一直管饭啊?”

赵博安语重心长的说道:“说实话,管饭不管饭,还不是官府一句话,他们难道还敢反抗。为官一任,还是要让治下百姓活的轻松点,剩那么多钱粮干嘛,难道留着让上边调走。”

不管其他人怎么反对,最后还是征发了三千青壮挖渠,赵家的学子和一些亲卫也参与了进去。

徭役进行了二十多天,八月一场大雨过后,青壮才解散。

期间三郎返回赵家堡,挑出了二十个预备家丁,这些人要到县里,在赵博安身边再训练一年,然后分别进入亲兵队和家丁队,还从结业幼童中挑出了三十人,补充进预备家丁。

接下来到秋收的时间,赵博安就一直陪在家人身边,主要和两个孩子玩耍。嬛嬛则忙着处理后宅的事情,县衙里不仅有她带来的赵家下人,还有一些奴隶和杂户在干活。

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嬛嬛也慢慢成熟起来,夫主长时间在外边,纳妾的事她也考虑过,但看到越发漂亮的冯小小,心里还是有点芥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