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奏圣上,奴婢已经整理好皇极殿朝会记录,请圣上御览。”
“刘若愚,这么快都整理好了?”王战坐在乾清宫暖阁的案几后面,看向走进来的一个中年太监。
中年太监名刘若愚,无论谁看到他,眼神都会不由自主的被吸引向他的双手和双眼,或者说他全部的光彩都在这两个部位:年过四旬,人偏瘦,双手却柔细灵活,并不像一般比较瘦的中年人那样多少有些青筋暴露;双眼更是充满温润的光彩,没有丝毫昏黄,更没有一般太监的阴冷。
朝会之前,王战让魏忠贤把最擅书写的内直房太监刘若愚调来做记录,魏忠贤就有些诧异皇帝怎么会知道刘若愚,皇帝每日骑马射箭、机关木作,理应注意不到这等角色才对。
退朝之后,王战又把刘若愚直接给留下来,带回了乾清宫,当时又让魏忠贤一阵疑神疑鬼,怀疑皇帝是要剪断羽翼。
刘若愚是魏忠贤的笔杆子,能读擅写,把他调给皇帝,不识字的魏忠贤不仅有些肉痛,也弄不明白皇帝怎么会知道这么个人,更有些害怕:刘若愚知道的太多了。
可是人就是这样,一小步一小步的退,退着退着就退习惯了,更何况留人的本身就是皇帝——魏忠贤的主子,魏忠贤又刚刚见识完皇帝亲军的力量。
魏忠贤当然不知道,虽然阉党的命运在王战心里早已注定,但在王战这里,真没打算通过刘若愚怎么样,因为已经不需要。
通天大路,只管向前走就是了,已经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就算有些阻挡,也只是增添些腥风血雨、鲜红的颜色罢了,丝毫不能改变这条大路的方向。
其实在王战这里,刘若愚大小也算是个奇人:刘若愚本名刘时敏,因感异梦而自宫入宫。彼世因入宫而受魏忠贤牵连沦入死囚牢,于死囚牢中凭宫中见闻写成《酌中志》自辩脱罪,以《酌中志》而名垂后世。
刘若愚出身官宦人家,却“因感异梦而自施宫刑”,做了个奇异的梦便突发奇想自愿入宫当宦官。因自幼读书识字,入宫后先被选送内书堂,后又被选入文书房,负责撰写文案、递交通政司奏疏,后来因为能读擅写、博学多才,又被魏忠贤发掘调入内直房。如果说魏忠贤是太监中的皇帝,那进入内直房的刘若愚就相当于太监中的翰林学士。
彼世后来崇祯清算魏忠贤一党,刘若愚入狱,为求免死脱身,居然在狱中发愤写作,以陆续写出的宫中事迹进行说理申冤,前后十几年,详细记述下宫中数十年见闻,终于写成了《酌中志》这部后世重要的研究史料,被释放出狱。
彼世看书时读到这个人的一生,王战就觉得十分传奇:居然能凭着一篇篇陆续写出来的东西拖延十几年不被问斩,最终居然出狱。虽然这其中免不了银钱的因素,但仍然可称是个奇人。
王战调他过来,当然不是为了再培养出一个冯保这样的太监。
王战绝不会让某个大臣必须通过某个太监才能实现治政决策的现象再出现,但也不想浪费这样的人,尤其这里还是皇宫,这个人还正好是太监。
眼下看来也确实是能人:给大臣们展示过新军军容之后,王战回来处理一些奏折,不过半个时辰,这刘若愚就将整理完毕的朝堂议事内容呈上来了。
宫中内监二十四衙门,大至军械火药,贵至金银首饰,零碎至吃喝拉撒,盘根错节,弯弯绕绕,天启的记忆中也只有个大概,有这样一个人做助手,可谓省时省力。而且综合此人的才学和心志,明显是个可用之人,尤其是这个人的身份本质上是自己的家奴,只要自己不昏庸,掌握好,使用起来会很顺手。
随着五千门生的强力登场,王战有了施展的从容,不过施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新的可能:如果核实兵额军饷,就会断了辽西将门集团的财路,辽西将门集团是否会摆出一副死猪的样子,或是故意放纵东虏威逼山海,借虏施压?万一出现此种情况,就打乱了王战心中的计划。
所以,眼前,需要震慑可能的异样心思,确保心中的大计,也因此王战决定加快招兵,并且把周围能利用的都利用起来,刘若愚就是“能利用者”之一。
起用刘若愚,属于在上山途中随手折一根树枝当拐杖,当然这是一根长短重量都比较趁手的树枝。
王战接过刘若愚整理后的邸报样本,一看之下不禁赞叹,这邸报上的楷书字体大小如一,铁画银钩,看上去是那样的美。无论是王战还是木匠天启都不精书法,木匠天启可以做出最精巧的机关器械,但离这样的书法足有十万八千里;王战的书法更是连天启都不如,此时脑海中也找不出太多关于书法的美誉辞藻,不过看着这篇邸报,赏心悦目之感油然而生。
王战通篇看了一遍,毫无讹误,不禁再次赞叹这刘若愚几有过目不忘之能。不过读着似乎有点不舒服,想了想,王战提起笔来,在笔洗中湿润了一下,蘸了蘸砚中的残墨就向邸报上点去。
刘若愚看皇帝向自己整理好的邸报样本戳戳点点、似点似圈,不由得心中疑惑。刘若愚对自己的书法、自己的记忆都有足够的信心,况且自己整理完也看了一遍,不会有任何问题,而且皇帝既未发火也未皱眉,这是。。。。。。?
在刘若愚的疑惑中,王战放下笔,把邸报又递还给刘若愚。刘若愚上前躬身双手接过,后退几步,微微直起身,在眼前持正,蓦然觉得眼前一亮,口唇微微翕动而无声,越看双眼睁得越大,待到看完,向王战山呼万岁:“万岁真乃天纵奇才。若早有此。。。。。。”
刘若愚一时不知该怎么称呼。
“断句符号,既起断句之用,同时辅助‘惊叹、疑问’等语气语义之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