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先生此次到访,真是出人意料。”
薄聿铮的声音拉回了他一直注视那抹背影的视线,牟允恩微笑了下,“我来拜会一下旧日同窗,如果有可能,也想和薄将军交一个朋友。
薄聿铮一双眼睛敛得极深,语气亦是清淡,“贵我双方如今势同水火,牟先生何来朋友一说?”
牟允恩摇了下头,“与我党势同水火的只是贵党中的少数反革命分子,凡是主张枪口对外,共御外辱的,都是我们的朋友。”
牟允恩一面说着,一面站了起来,语意坚定,“薄将军,东北、上海……寸寸焦土,日本又再扶植傀儡政权“伪满洲国”,虎狼之心已经昭然若揭,我们不能再用自相残杀的手段来耗损民族的元气了!如今国难当头,还有什么恩怨,是不可冰释?又什么政见,是不可牺牲的?我党素知将军大义,此次上海一役,将军的所作所为更是让人钦佩,相信将军会听到国家与人民的呼声,做出正确的选择的。”
薄聿铮的语气当中依旧不辨喜怒,“正确的选择,牟先生是让我通共?既然没有政见不可牺牲,贵党何不放弃你们的主张,以尽早达成共御外辱的局面?”
牟允恩回答得直截了当,“孟子曾有云,“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如今外敌进犯,在我看来,为排除异己,罔顾国脉民声,勇于内战而怯外敌的人不配做这个国家的领袖,没有什么比挽救国势更为重要!”
薄聿铮看了他一眼,淡淡道:“我是听说过你们所提的口号的,“反蒋抗日”,可你们想过没有,他毕竟是这个国家的领袖,至少现阶段还没有哪一个人的声望和影响力能超过或者取代他。你们就不担心他一垮台,中央权威不复,这个国家更要乱成一盘散沙,到那时就更没有力量去抗日救亡了?”
牟允恩闻言,略带谨慎的开口道:“如果贵党领袖能够毅然抛弃过去之错误方针,恢复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停止围剿,枪口对外,我党自然极愿联合一致,共同担负抗日救亡之责任——这也是我此次冒险来见将军的原因。”
薄聿铮笑了一笑,“牟先生也知道此行冒险,却仍执意前来,就不担心有去无回,又或者是被我扣下,以向贵党交换更为丰厚的回报?”
牟允恩闻言,却是坦然开口:“首先,我党领导都相信将军大义,是不会做出这样的事的。退一步说,我此次是以个人名义前来探望同窗,薄将军所说的丰厚回报自然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今天回不去,那我党同志便不会再对将军抱有幻想,往后开展起工作来也可不必顾忌。而如果我们赌赢了,那便是国家的大利。允恩一条命,权当试金石,我认为很值得。”
他说的是实话,只是还有一点,却没有说出来。
当日组织之所以同意他的行动,也是考虑到了他与亦笙的同窗之谊,料着他在安全上能够多得到一层保障。
他不由得想起了她方才离去时的背影,一次也没有回头。
早该知道的,也不是没想到,她自然是只会站在自己丈夫身后,可为什么心底,还是抑制不住的,略微黯然。
他自己也知道这样的黯然是那样的不合时宜,于是强自振作了下,迅速整理好自己的情绪,重有对薄聿铮道:“可是,不管薄将军最终怎样抉择,我都希望将军能记住一点——”
他顿了顿,直视薄聿铮,一个字一个字的开口——
“国难当头,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他那最后一句话,掷地有声,偌大的客厅当中一时无声,就连那些持枪的警卫们面上亦是现出了深深的动容,那手虽因着纪律与责任仍是握在枪上,却是无一例外的,全都微微颤抖,不知是因为压抑还是激动。
薄聿铮静了片刻,才开口,“既然牟先生此次是以个人身份探望同窗,看在内子的面子上,我不变为难,这就请先生自便吧,恕不远送。
牟允恩亦是静静看了他片刻,然后道了一声多谢,便告辞离去。
一直到走出了薄公馆大门,到了安全地界,那与他同行的女子带了些埋怨的开口轻问:“允恩同志,他都还没有明确表态,你怎么就出来了呢?”
牟允恩道:“你觉得,他放我们离开,还不算表态吗?”
“也对,可,他或许也只是因为薄夫人的关系所以才……”那女子说着,话锋一转,声音也略微低了一些,“不过说实话,有一阵子,特别是看到薄夫人上楼以后,我都以后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了。
牟允恩没有说话,而那女子又再度叹了口气,“可是,薄忡霆的态度这样含糊,往后……”
“含糊?”牟允恩笑了笑,“他的态度都在他心里,没有人能动摇改变,我们这一次来其实于他意义也不甚大。”
他一面说着,一面渐渐敛了笑,眼睛平视前方,声音当中透着坚定的意味,“他最大的态度,便是以国家为重,只要有了这一点,便是政见不同,也够了。”
而同一时间,薄聿铮重又坐着车子往会场赶,齐剑钊坐在副驾驶座上,见他一路沉默,也只好不说话。
其实,他又合唱不知以如今的局势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该放过抓住牟允恩这个大好的机会的,他相信,少帅从会场往公馆赶的时候,也未尝没有存这样的心思。
可是,那一句“国难当头,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犹如一声惊雷,振聋发聩,他竟然无论如何也再说不出相劝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