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省在税收和任命官员问题上同北京有抵触。当这些省决定反抗时,
袁世凯退却了。但是,他同一个省已经处于接近公开敌对的状态:这个省就
是国民党的追随者李烈钧任都督的江西省。李任其职务之前曾经是受过良好
教育的清朝军队的军官,1911 年有过革命积极的记载,热心于家乡江西省的
自治。袁单方面任命一文职人员为都督以便在江西分享权力,这位被任命者
在他 1912 年 12 月到达后不久就被赶出省外。后来在 1913 年 1 月,袁下令扣
押了合法装船运往江西的一船军火。不顾李烈钧的反对,江西长江港口防区
司令服从了袁的命令。这个问题于是变成了江西都督对江西境内军事官员的
权限问题。仅仅因为袁的退避,战斗才在 3 月得以避免。在宋教仁遇刺前的
时期,还没有一个领导人对袁表示了如此公开的敌意。李烈钩对宋强调国会
和宪法程序不同意。但他热衷于武力“讨袁”运动。
在广东、湖南也可以见到国民党的倾向性和地方主义者对北京的反抗两
者结合起来的情况,不过,其形式比江西更加变化无常。安徽有一个国民党
员担任省的首脑,他也参预了密谋。反袁的密谋者还寄希望于福建、四川等
地的响应。
革命党人的地位在 1913 年春天时还不是没有潜力的。但参加同袁的抗争
并不是出于对结局具有充分的信心。相反,这是被总统逼出来的。在国民党
选举胜利以前,他已决定不退却,转入了进攻。
在暗杀了宋(3 月 20 日)并在军事上包围了湖北(始自 4 月初)之后,
袁的下一步重要行动就是大借外债。辛亥革命结束以来,外国银行团在它们
各自国家(英、法、德、美,不久又有日、俄参加)的政府指导下,就给予
北京政府一笔巨额贷款事一直在进行谈判。公开宣称的目的,主要是提供资
金:用于偿付拖欠的和即将到期的中国继承下来的债务,包括偿付外国因在
辛亥革命中受到损失而提出的赔偿要求;还用于负担急需的政府开支。以英
国为首的银行团各国政府,把在中国政府内安插更多的外国人员作为一个条
件。最引人注目的是,外国职员首次进驻并“改组”盐务官营的管理机构,
因为盐税是贷款的抵押。同时,银行团各国政府还作出努力颇有成效地阻止
中国从银行团外取得大量贷款。北京当局面对中国半殖民地处境最不愉快的
一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坚固阵线要求在中国的行政机构中起更大的作
用,作为高价贷款的交换。甚至在伍德罗?威尔逊 1913 年 3 月宣布美国退出
银行团之后,美国仍然尊重银行团强加的、不给中国大量贷款的联合抵制,
直到银行团的贷款签订为止。
不必是国民党员也能看出贷款一事的危险性,并会就此对北京予以谴
责。1898 年改良运动的领袖、孙逸仙的宿敌康有为,在 1913 年初把签贷款
协定比为“食毒脯以止饥”。康争辩说,总可以找到某种办法来避免银行团
的致命的施舍。用盐务管理权换取 2500 万英磅的贷款,这笔钱在扣除了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