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将陆军的规模缩减30%以上,在当时别说其他人不理解,就连裴承毅都不理解。
共和国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排第三、人口总量派第二、国境线长度排第二的大国,还拥有全球最为庞大的经济实力,维持一支规模在70万人左右的陆军并不过分,即便不考虑对外作战,从守疆卫土来说,就需要数十万兵力。虽然按照第三次军事改革的规划,今后守卫边疆的任务将由武装警察部队(将在第三次军事改革中进行整编,成为类似于美国国民警卫队的正规预备部队)承担,正规军的任务只有一个,打赢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但是从世界大国的角度来看,共和国有足够的理由维持一支规模在70万人以上的陆军。事实上,美国在扩张的鼎盛时期,其陆军总兵力就在70万人以上,甚至一度接近100万(包括在前线执行作战任务的国民警卫队)。即便在和平时期,即伊朗战争结束后,美国的陆军兵力在65万左右、随后才逐步降低到50万以内。叙以战争结束后,美国陆军的郝模又开始扩充,按照军情局提供的情报,到2040年底,美国陆军的实际兵力已经恢复到了65万左右,而且还在持续增加之中。虽然美国此举很有可能是在为战争做准备,毕竟现代化战争的节奏快得惊人,如果不能在战前做好准备,等到战争爆发后才开始动员,恐怕在征召的兵员完成基本训练之前战争就结束了。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共和国陆军的兵力非常紧张。事实上,除了人口数量有所差别之外,在决定国家实力的基础条件上,共和国与美国非常相似。美国有理由维持一支规模接近70万的陆军,共和国为什么不能增加陆军兵力?
可以说,第三次军事改革初期,削减陆军总兵力就饱受争议。
虽然裴承毅非常崇拜王元庆,坚信王元庆不会在如此重大的问题上犯严重错误,并且根据第三次军事改革的具体措施,认为王元庆已经想办法弥补了兵力欠缺产生的问题,但是直到看到李存勋提供的资料,他才完全相信,王元庆确实找到了解决办法,而且比他之前预料的还要理想得多。
针对陆军兵力不足,王元庆在三个方面做了努力。
一是前面提到的军事储备体制。按照共和国国务院在2040年公布的国防蓝皮书,虽然第三次军事改革影响广泛,但是并没像大部分人预料的那样,使共和国的国防实力出现严重下滑。
随着“正规军+预备部队+紧急动员机制”的兵力体系得到建立与完善,在只有不到50万正规军的情况下,共和国陆军的战斗力仍然世界第一,远超过美国陆军与俄罗斯陆军。更重要的是,针对预备部队与紧急动员机制,共和国建立了一套非常完善的装备储备体系,在保证部队战斗力的前提下,配备给一线部队的装备比以往减少了大约三分之一,配备给二线战斗部队的装备则比以往减少了三分之二。按简氏防务周刊估计,共和国陆军的20万一线部队(相当于以往的7个军,实际编制为10个战斗旅、10个炮兵旅与10个支援旅)的战斗力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同等规模的地面部队,具备打赢一场大规模地区战争、或者两场小规模局部战争的能力。如果20万一线部队不够,共和国陆军还能在不做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投入大约30万二线部队,在1个月之内动员40到50万预备部队。在总投入接近100万的情况下,共和国陆军有能力打赢任何规模的地区战争,只有在世界大战的威胁下,才有必要做进一步动员。
由此可见,军事储备体制赋予共和国军队非常灵活的应变措施。针对不同的情况,共和国军队可以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从而最大限度的控制军队规模。因为军队的骨干力量并没受到影响,所以军队的战斗力不会严重下滑。
二是更加有保障的军人待遇。
早在纪佑国推行的第一次军事改革中,共和国军人的待遇就超过了社会平均水平,随着一场场辉煌的胜利,共和国军人的社会地位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第三次军事改革中,军人的待遇与地位再次得到提高。
按照陆军与所有官兵签订的服役合同:在以往,只有达到终生领取退休金的最低服役年限,才能在退役后获得退休金,如果提前退役,只能领取一次性补贴(以终生退休金为标准,按照一定比例折算,相对来说比终生退休金差得多。以陆军上尉为例,如果在服役10年后退役,只能领到大约30万的补贴,而服役12年后退役,每个月则能领到近1万元的退休金);第三次军事改革后,如果军人没有达到最低服役年限,可以在退役的时候与军队签署一份“紧急征召合同”,即在国家发起紧急动员的时候无条件的相应号召,则能按照一定的比例终生领取退休金(仍然以陆军上尉为例,服役10年后退役,每个月能够领到6000块的特别补贴,而陆军上尉的退役年龄一般在35岁左右,明显比以往一次性领取30万的补贴好得多)。该待遇不但给军人带来了好处,还给军队带来了好处。别的不说,军队可以在平时尽量少养军官,多养士官。除了士官的津贴相对较低之外,士官在基层部队的作用也明显超过了低级军官。也就是说,可以用裁减兵员节省下来的开支供养更多的士官,让
除了待遇,军人的社会地位也非常关键。在改革中,王元庆就明确提到,军人是国家的骨干力量,理应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正是如此,虽然众多军人对第三次军事改革的很多内容不满,但是真正反对的人并不多。按照王元庆在改革初期提到的解决方案,所有退役军人不管有没有与军队签署紧急征召合同,在返回社会之前,都拥有享受由政府提供的高级技术培训的权利。也就是说,只要愿意提前退役,就能得到一笔技能培训补偿,花两到三年的时间在大学或者学院进行深造。事实上,在2035年到2037年间退役的军人中,近八成都用了三年时间学习掌握劳动技能,在2038年到2040年间陆续融入社会,为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军队是纪律部队,在军队生活了好几年的军人,天生就把纪律放在首要位置上。这些军人参加社会劳动之后,很多人都找到了合适的生活方式,其中不少还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
三是更加先进的武器装备。总结印度战争的经验教训时,共和国陆军明确提到,能够用50万地面部队击败20倍以上的敌人,足够巨大的装备优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量先进武器装备,不但伤亡数字会增加好几倍,而且有可能输掉战争,或者导致共和国当局在取胜之前结束战争。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共和国陆军史上最关注技术的一次改革。相对而言,前两次军事改革对陆军而言,以放权为主,即改变陆军一家独大的局面,给空军与海军留出更多的发展空间。尤其是第二次军事改革确定了由陆海空三军司令轮流担任总参谋长,使陆军的影响力在2037年之后急剧下降。地位下降不等于陆军不重要,不管怎么说,共和国的地缘位置远不如美国,甚至比不上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在众多西方国家可以通过海权成为霸主的大背景下,共和国永远不可能放弃陆权。事实上,只要来自北面的威胁没有消失,共和国就得把陆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如此一来,要想维护陆权优势,共和国当局只能想办法保证陆军的战斗力。
毋庸置疑,在陆军总体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保证战斗力的唯一办法就是先进装备。
问题是,减少军费开支、削减军事项目是第三次军事改革的重点之一。如此一来,共和国陆军只能退而求其次,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装备发展概念。
事实上,这与21世纪初的美国陆军非常相似。
当时美军受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的影响,虽然每年有高达数千亿的国防开支与上万亿的战争开支,但是大部分金钱都用到了战争上,能够用来研制武器与采购武器的经费非常有限。为了引领军事发展潮流,美国陆军不得不在概念上做文章,在短短10多年内提出了几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概念。
印度战争之后,共和国陆军也走上了这条发展道路。
6年不到,共和国陆军就提出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一是由项铤辉发起的“轻型化”,二是由陆军司令部在2038年提出的“空中化”(实际上就是轻型化的高级阶段,而且大部分必要工作已经落实,实施难度接近于零),三由国防部在2040年初提出的“人工智能化”。不管什么“化”,事实上都是一种炒作,主要目的是借助引领陆军发展潮流,让对手被迫跟随,而无法超越。
历史早已证明,在只能跟随的情况下,永远不可能超越对手。要想超越,唯一的办法就是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讲,共和国陆军能够超越美国陆军,在半岛战争中大展神威,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国防部提出的“人工智能化”事实上并没有得到落实,原因很简单,投入太大,超过了军费预算。
对陆军而言,大肆炒作概念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借机发展新型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