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东河集中居住区 > 第35部分(第1页)

第35部分(第1页)

他在《水浒二论》(三联书店07年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的第239…240页写道,不应“政治挂帅地强说前无计划、后无步骤、因应行事、以中上层社会分子为主干的梁山聚义是农民起义”。

在接着的第335页写道:“东平、东昌两府与梁山从无过节,梁山为了消弭内部矛盾便随意起兵攻打,不论城池被攻破与否,人民生命财产遭严重损害势不可免。为何此两地的人民该充当解决宋江政治难题的牺牲品?这样子就是替天行道吗?可容别具用心,硬给《水浒》套上现代政治解说者不顾书中所说的事而盲目美其名为农民起义吗?”

在第339页写道:“从‘逼上梁山’、‘替天行道’、‘官逼民反’等陈腔滥调所代表的角度去看《水浒》固然无法窥其堂奥,套用‘农民起义’、‘英雄传奇’、‘反贪官,不反皇帝’这类新八股亦难得要领。两者均会导致得出肤浅且似是而非的结论。”

马幼垣先生提出的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水浒传》里的梁山聚义,不应看作是农民起义吗?不应把《水浒传》看作是对那一社会里农民起义的描写吗?

作为读者,我很想看到马先生对此有较为详尽的论述,但马先生的这厚厚两大本书,重点并不是讨论这个问题,而只是在论述其它问题时顺笔一带说了这样的一些话。现在,我只有遵照马先生指示的“就书论书”这一“简单、正确”的方法,来考虑《水浒传》是不是不能当作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书来看?又因为《水浒传》写的是宋江的事情,书中还写了宋江去打方腊,这都与北宋历史有关,不可避免就应当粗略看一下北宋历史上宋江、方腊以及其他“盗贼”的情况。历史上的农民的反抗或起义总是被用“盗贼”这个字眼来记录的,并无现成的“农民起义”这四个字,关于这一点,应当没有疑义,要不然,中国这么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上就不存在“农民起义”这回事而成为世界史上的奇闻了。

为了避免过多引用人们早就熟知的《水浒传》故事,我们不如先看看北宋历史上有关“盗贼”的情况,他们起事的原因、队伍的组成如何?他们的所言所行如何?朝廷对他们的政策如何?他们的结局如何?然后与《水浒传》作一对照,二者是否一致?这样,我们既符合马先生的要求“就书论书”,又增加了参照系,应当较能说清楚这个问题了。至于理论上的引经据典,就不费那事了,免得“肤浅且似是而非”,被马先生戴上“政治强说”、“陈腔滥调”、“新八股”这几顶大帽子。

据何竹淇先生《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上编第二分册所录《宋史卷一八八》载:“元祐元年,司马光言:‘近岁灾伤,盗贼颇多……万一有李顺、王伦、王均、王则之事,乘间窃发,攻陷郡县,岂不为朝廷忧?”

马司光言及的这几个“盗贼”,发生在《水浒传》的年代之前,为北宋前期(太宗、真宗、仁宗)。我们不妨先来作一简略的考察。材料来自《汇编》上编第一分册。

1,关于李顺。

淳化四年,四川“民王小波聚徒,起而为乱,谓众曰,‘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贫民多来附,遂攻劫邛、蜀诸县……小波病创卒,众推小波之妻弟李顺为帅……贼势日盛”。兵力达到十多万以上,在与官军多次作战中失利,李顺等人被捕遭极刑,余部继续与官军作战。我们从《汇编》所录曾巩《妖寇传&;#8226;王小波传&;#8226;附李顺传》等资料可知,这是一次官逼民反,他们杀贪官,并建立自己的政权,最终失败。

2,关于王伦。

庆历三年,欧阳修《论沂州军贼王伦事宜》说,沂州卒“王伦等杀却忠佐朱进,打劫沂、密、海、扬、泗、楚等州,邀呼官吏,公取器甲,横行淮海,如履无人……及至高邮,已二三百人……王伦仍衣黄衣衫,据其所为,岂是常贼?……江海诸处,先有盗贼,渐与王伦合势,而凶徒转炽……”。《再论王伦事宜》:“近日四方盗贼渐多,凶锋渐炽……王伦所过楚、泰等州,知县、县尉、巡检等并不斗敌,却赴王伦酒茶”,《论谏院宜知外事》:“王伦驱杀士民,攻劫州县,江淮之上,千里惊骚”。王伦最后遭官兵剿杀。

3,关于王均。

何竹淇先生按说,王均起事形式上属于兵变,但时间上是继王小波李顺之后,彼此不无相关。

咸平二年,益州叛军推王均为首,据成都,陷绵、汉诸郡,知益州牛冕出奔汉州,都巡检使刘昭战死,均遂号大蜀,建元化顺。王均战败,在狱中自尽。

4,关于王则。

庆历七年,贝州卒王则据城反,号东平郡王,建国曰安阳,改元曰德圣,旗帜皆为佛字,王则原为涿州饥民,流至贝州为卒。起事前与州吏张峦、卜吉结党预谋起事,后来事觉亟叛。文彦博募死士穴城,破之,槛送王则京师,剐于马市。

综析司马光提到的上述四例,其领头起事的有小民,如王小波、李顺,有士卒,如王伦、王则,有中级军官,如王均。除了王伦之外,规模皆很可观,王伦的人马大约只有千百,其他三人的兵力都在万人以上,或多达十数万,起事之后往往有“徒党渐多”的现象。李顺、王均、王则都曾“建元”,即使王伦,欧阳修也从其“衣黄衣衫”的行为断其不是“常贼”,也就是距离“建元”之类只差着一步。有意思的是,欧阳修忧心如焚上书陈说如何从各方面加强政权的建设,却无一字论及“盗贼”的起因,他是治标不治本;而刘敞却从根本上找原因,他作了一篇《患盗论》,提出“盗有源”的问题,他认为“盗源”是“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如果是“丰世,治世,化世”,则无“盗,贼,乱”的问题。可见,那些或千百或数万十数万的“盗贼”队伍,绝大多数人当如欧阳修所说“皆是平民”,即普通民众或普通兵士。朝廷对这些“盗贼”的基本方针,是*、剿灭、杀戮。

那么我们再来看《水浒传》故事年代(哲宗、徽宗)的历史情况如何。史料依据何竹淇先生《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上编第二分册。

《续资治通鉴长编,哲宗纪》:元祐元年,广州岑探率群党四五千人围新州。

《宋史》蒲宗孟传:元祐初,梁山泺,素多盗。

元祐六年,苏东坡《赈济淮浙流民状》:寿州盗贼已渐昌炽……恐淮南群盗不止,流入颍州界,饥民附之。《与李直方酬奖状》:知颍州苏轼状奏,臣自到任以来,访得本州旧出恶贼,自元祐二三年间,管三等啸聚为寇,已而又有陈钦,邹立等亦是群党劫杀,累至与捕盗官吏斗敌,……近日寿州界内强贼甚多,打劫魏解元、施助教等家,皆一二十人,白昼骑马于镇市中劫人。

《宋会要辑稿》6791页:绍圣四年,知福州温益言,京东奸民,多匿深山穷谷之间,时出为盗。

元符三年,陈次升《上徽宗奏论永安县强盗》:“今永安县陵寝侧近,贼盗公行,杀人无忌”

大观年,《宋会要辑稿》6959页:“中书省勘会诸路并京畿贼盗,未至衰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