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比林卫东想象中还要喧嚣得多。
即便在记忆里,这里后来只是个不起眼的四线城市,但此刻,八十年代初的勃勃生机扑面而来,碾压了他那个闭塞的小县城。
街道上车铃叮当,人声鼎沸,两旁是斑驳却依然矗立的苏式建筑,偶尔几个穿着喇叭裤、戴着蛤蟆镜、拎着录音机的“时髦青年”
招摇过市,引得路人频频侧目。
林卫东凭着上辈子模糊的印象,心跳加速地挤向城南的“友谊市场”
。
与其说是市场,不如说是一个自发形成的巨大露天集市。
摊位密密麻麻,像生长出来一般挤满了空地,帆布棚、油布伞下堆满了各式各样的货物。
南腔北调的吆喝声、尖锐的讨价还价声、自行车清脆的铃声混杂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廉价香料、汗水和各种说不清的货物味道。
这,就是他记忆里最早的批发市场雏形!
也是他此行的黄金地!
他像一条鱼,在拥挤的人潮中艰难穿行,目光锐利地扫过一个个摊位。
服装鞋帽、日用百货、五金交电……琳琅满目,却都不是他要找的。
终于,在一个角落,他听到了那带着独特尾音的广东普通话。
“靓仔!
睇下啦!
最新嘅嘢!”
林卫东眼睛一亮,挤了过去。
摊主是个皮肤黝黑、精瘦的年轻人,摊位上花花绿绿的一片,正是他心心念念的小商品:塑料发卡、尼龙袜子、彩色头绳、塑料手镯……款式新颖,色彩鲜艳,这些东西在小县城里,绝对是能让姑娘们尖叫的稀罕玩意儿!
“老板,这些发卡怎么批?”
林卫东强压着激动,尽量让声音显得老练。
那小贩上下打量他一番,见他年纪不大,但眼神沉稳,不像瞎问的,便懒洋洋地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说道:“发卡?两分钱一个,五十个起批。
量大可以再倾倾(谈谈)。”
两分钱!
林卫东的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了,随即狂跳起来!
两分钱一个的发卡,运回小县城,零售至少能卖三毛,碰到识货又爱美的姑娘,五毛钱都有人抢!
这可是十几倍,甚至二十几倍的利润!
发财了!
这次真的要发财了!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脸上却不由自主地带上了一丝亢奋的红晕。
“老板,这种带蝴蝶结的、这种带小碎花的,还有这种透明带闪粉的,我每样都要!”
他开始认真挑选,手指快速掠过那些在后世看来粗糙,此刻却无比时髦的小玩意儿。
他一口气挑了足足五百个花色各异的发卡,又在旁边一个摊位找到了当时最流行的玻璃丝尼龙袜,进价一毛钱一双,他毫不犹豫地拿了一百双。
最后,他又扫荡了一些亮晶晶的彩色塑料手镯和头绳,这些都是小姑娘们的心头好。
一番“血拼”
下来,出发时揣着的三十块钱,瞬间就瘪了下去,只剩下孤零零的三块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