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乎了一夜,案子破了,案犯被带走了。
案子破的神速很成功,回到所里罗明和陈春生还在兴奋中。
罗明是路遥的崇拜者,他不但为路遥风格、人性所折服,他更被他清晰的破案思路,缜密的逻辑思维方式所痴迷。今天出现场他一直跟在路遥后边,想学个一招半式的,但到现在也没有弄明白,路遥怎么就看了一眼那两枚足迹就马上判断出是内部作案的,而且马上就能准确的出李强就是案犯的推定。不禁好奇地问:“所长,你是怎么判断出坚守自盗的呢?”
为总结经验,路遥把自己在破案中的思路,以及逻辑推理的演绎过程合盘托出。
一进入现场,路遥的第一个印象就认为不是流窜作案,因为现场作案目标的指向很明确,从窗口进到现场,之后撬抽屉,之后用密码和钥匙打开保险柜。对其它物品根本没有任何翻动,从这一特点来判断就不是流窜作案。在进一步的勘查中,桌子上的那两枚足迹引起了他的注意,证实了他判断的正确性。因为这两枚足迹露出了明显的破绽。
罗明听到这里不解地问:“什么破绽?”
“那两枚足迹不符合逻辑。”路遥说。
“不符合逻辑?”罗明还是没明白。
“是的。”路遥进一步解析:“那两枚足迹的方向一个是向内的,一个是向外的。也就是说脚尖的朝向一个是朝窗口的,一个是朝屋内的。一进一出,向内的足迹肯定是进来的,向外的呢是出去的,也就是说是罪犯从窗口出去时留下的足迹。”
“对,从足迹的方向应该是做出这种判断。”陈春生道。
“罪犯也是要我们做这种判断。”路遥继续说:“我们先看一下作案的顺序。从现场反应的作案顺序,表面上来看罪犯是从窗口进到现场,进去之后撬开抽屉,然后取出保险柜的钥匙,发现密码,再盗窃保险柜,盗窃完毕,又从窗口逃走。对吧?”
“是的。”罗明道。
路遥问:“两枚足迹都压在抽屉下面是吧?”
“是。”罗明答。
“向内的足迹被压在抽屉下面是合理的,因为是先进房后撬的抽屉,有可能将进来时的足迹压在下面。关键就在于他出去的时候留下的这枚足迹,也压在了抽屉下面。”路遥一层一层的进行剖析讲解:“这问题就出来了,罪犯是想伪装成从窗口进来从窗口出去,但他是先伪装了足迹再作的案,他把顺序搞颠倒了,所以在后边作案过程中却把自己伪装的足迹忘记了,而且在撬抽屉时却把抽屉放在了足迹上面。这样现场就出现了一个逻辑错误,因为有一枚足迹是出去时留下的,案犯将进来的足迹和出去的足迹一块压在了抽屉下面。那么作案人肯定是作案完毕之后才出去的,从窗口出了房子的人怎么能用撬盗时的抽屉压住自己的足迹呢?除非这枚足迹是伪装的。”
说到这里罗明才恍然大悟:“因为罪犯荒诞的足迹出现了逻辑错误,才判断足迹是伪装的。因为流窜作案肯定是不用伪装的,作完案跑都跑不跌呢,因此伪装足迹的,必定是内部人所为。”
“你不笨吗?也学会推理了。”陈春生开玩笑地说。罗明又问:“那罪犯是从哪出去的呢?”
路遥说:“这个问题就不用说了,肯定是从门出去的。”
“神了,入情入理。”罗明赞叹道。陈春生说:“这小子真笨,能把自己出去的脚印压在了抽屉下头。”
罗明说:“他更没想到我们这么快就能破案,连作案用的鞋都没来的及销毁就抓了个正着,钱还没藏就完璧归赵了。哈哈!这案子破的真痛快。”
正文第七章棋盘点兵1(搏弈为友)
更新时间:2011-9-299:05:20本章字数:1886
夜幕降临,凤城市灯光闪灼,皓如星海,半个天空有如白昼。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似黄河之水天上来,划过苍茫的夜色在楼宇间流淌着向远处游移而去。
郝冬云是凤城车站的副站长,四十岁出头,个头不高,透着一身的精明,平生有一好——围棋。今天他值班,没人跟他下棋就自己摆上棋盘一手执黑一手执白仔细的在棋盘上揣摸。
路遥查岗回来发现副站长室还亮着灯,便上前敲敲门。
郝冬云开门看到路遥,非常高兴。他指着桌上的棋盘:“我正研究围棋呢,有兴趣吗?下一盘?”
路遥谦逊地说:“我可是不太精通呀。”
“什么精通不精通的,我也是半瓶醋,玩玩而已。”郝冬云搬了把椅子让路遥坐下,又给他倒了杯水。路遥执黑先占右上角星位,说:“那我就陪站长下两盘,不客气了。”
郝冬云占左上角星位,路遥三、两招在右下角缔成无忧角。
这是一流的功夫型布局。郝冬云不得不刮目相看,他不敢怠慢,赶紧布一子在大场要点以限制黑棋向内发展,同时也可使自己的白棋扩张左下角。二人一招一式的对弈开来……
围棋在我国渊远流长,相传早在尧帝时就有了围棋。到了唐朝围棋已经十分盛行,而且越出国界传入日本等国,以后流传到世界各地。自古以来琴、棋、书、画,四大技艺一直为文人雅士所推崇,到了近代由于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围棋也就衰落了。直到了新中国建立以后,人们有了安定的生活,围棋才又兴盛起来。路遥就是聂卫平掀起旋风的时候在学校开始接触围棋的,不久便能走出一些棋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