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家里享受锦衣玉食,没什么;看不起经济仕途,没关系;可是既享受锦衣玉食又看不起经济仕途,那算什么?
那个样子站出去也好意思说自己是个爷们么?靠。
正文 第四章
第四章
夫子仔细考察了我和贾蔷的进度,决定分开给我们授课。
贾蔷已经认得许多字,《三字经》、《千字文》、《声韵启蒙》都能背过,唐诗也记得几十首。我觉得先认识、再会写、最后练字比较符合认知规律,所以只教贾蔷认字,还没教他怎么写。所以,贾蔷现在要开笔学写字。
除了教他认字外,我做的另一件事就是,把《资治通鉴》上能当作故事的事情讲给他听。我那时正好自己在读,读一部分,翻译成白话一部分,给他讲一部分。
《资治通鉴》是个好东西,讲完了帝王将相的心术权谋,讲完了忠奸善恶。或者说所有的史书都是好东西,可以让人明白事理、知晓世事。不论时代怎么变迁,人心是不变的,杀戮、贪婪、阴谋、自私充斥着整个历史。
读《资治通鉴》不是为了科举,是为了学会做人处事、揣摩人心、权衡利弊。所以我通读了三遍,给贾蔷讲了三遍。以后若有时间我会和贾蔷再把其它史书读一遍。
至于我,夫子说,已经可以开始学习科举必修的四书五经。所以我以后的日子就要整日里只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几本书打交道了。
这方面的书我还没读,自己摸索事倍功半,哪里比得上跟着专业人士来的事半功倍?翻开这些后世大名鼎鼎的书,心里不是不厌恶的。一想到我的大好年华,全部用来学习毫无用处的八股文,我就忍不住叹气。可有什么法子,我不但要学,而且要学好。
夫子果然是个很好的老师,手把手的教贾蔷写字,一个字一个字的批改贾蔷的书法作业,很是耐心。错了的地方细细讲解,做的好的地方不吝表扬,经常性的鼓励,贾蔷每天都很开心很努力。不光如此,他让贾蔷描红临摹的内容是《论语》,这样贾蔷自然而然的记住了大半的内容。
对于我,他会把要学的内容仔细的讲解一遍意思,然后再让我读很多遍,下午的时候还会给我留作业。我把自己的理解对照夫子的讲解,把其中不同的地方仔细询问夫子,夫子会认真的解答。对于我,夫子批评的时候多,表扬的时候少,这让我心里酸溜溜的。但是效果很好,我不想在弟弟面前挨批评,于是只有更努力。
我心里暗暗钦佩,这夫子因材施教,懂方法有耐心,放在后世也是顶尖的教育人才,这次我和贾蔷捡到宝了。
学堂靠后墙的地方坐着三排十二个小子,这是我和贾蔷的陪读。事先说好的,夫子不指导不检查功课,他们只是旁听,能学到多少全凭自己。好像他们都很珍惜读书识字的机会,认真的很。
我本来还想一共挑二十个呢,但一想皇子的陪读才八个,万一犯了忌讳,岂不给自己埋祸?总不能让人抓到小辫子,于是只选了十二个。
我是打算让他们学上两三年,再找个账房教他们算术、记账、查账、打算盘;然后把他们放到铺子里锻炼几年;再给他们每人一笔钱自己学做生意;最后在他们中选出好的掌管铺子田庄。
等我和贾蔷长大,他们也正好顶用。和我们一起长大,忠心感情自然比旁的强。加上他们识字懂账,能力也够。他们将来就是我和贾蔷的心腹。这是我为将来谋划的关键环节之一。
我的时间开始变得更加规律,每天上午两个时辰下午一个时辰跟着夫子学文,早晨一个时辰下午一个时辰习武,中午睡个午觉,晚上做功课练字。每五天一天休沐,——每五天各店铺掌柜来府里回事一次,我可以旁听父亲理事——这是我磨着祖母得到的福利和锻炼机会,为的是将来能顺利接管产业。
别的都好,只是我的武师傅有些牢骚,倒也不是别的,只是我跟着他学习的时间少了,束脩没变,他有些不好意思。
于是我和贾蔷的陪练倒了霉,——这十二个陪练和那十二个陪读一样都是我从家生子和人牙子手里仔细挑的——从此每天整个上午那十二个小子被〃操〃练的叽哇乱叫。我倒是乐见其成,他们是我和贾蔷将来的护卫,他们越强,我们的安全越有保障。
这个武师傅姓潘,三十来岁,早年当过游侠儿,后来入伍,受排挤后退伍,为人豪爽,手底下颇有些真功夫。我原本练过多年技击,各种对抗性的实用性技击术都专门学过。本来只想关起门来自己练练算了,没想过请人来教。
但身边的大丫环邀功告诉了长辈。长辈给我请来了这位武师傅。于是我每天先自己练一个时辰,再上下午各跟着武师傅练一个时辰。起初对家里安排给我一个师傅有些不喜,后来转念一想也好,正想着培养一批忠心的手下,这不是训练护卫最好的人选么?于是就有了这些陪练。
武师傅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我提了提,母亲便做了大媒,将后街里我一个族姑,嫁给了潘先生。他们两口显然对这个姻缘都很满意,只看他们对我嘘寒问暖和真心关爱就知道了。
这个族姑是个独女,父亲去世后,受到堂兄的逼迫,说是为她相中了一门好亲事,更登堂入室清点她家财物,颇是不善。母亲去做媒,正是在她万分绝望的时候。有了母亲的意思,她的那个堂兄自然偃旗息鼓,还答应平日照看她的母亲,待老人故去再继承财产。
她免了嫁给什么小官做妾,自然对潘先生很好。潘先生大她十来岁,对她很是疼爱。去年年初,他们添了个小子,乐得潘师傅,不,我姑父合不拢嘴。能有这么个结果,我也不由松了口气。
武师傅来了不久之后,我寻了个由子让祖母把那个大丫环卖掉了。我身边绝对不能留这样的下人。不听我的吩咐,替主子做主,或者说不视我为主子,眼里没有我。看着老实,其实耍小心思讨乖卖好,留着干嘛?走的倒是袭人的路子,只是可惜我不是贾宝玉,她看错了人。
人牙子来的时候,她跪在地上哭着求我。我叫齐了我院里大小丫环和身边的小厮,一字一句的告诉她究竟为什么被卖掉。从此丫环和小厮对我多了尊重和恭敬,不,应该说是畏惧,一个个都老实安分着。也许在他们看来,我是冷酷无情心狠手辣的人吧。不过没什么,我根本不在意,我比表现出来的冷酷更阴狠更残忍。
日子就这么不咸不淡的过去,四书五经慢慢的读完,夫子重新从头深讲。贾蔷的聪明灵透得到了夫子的喜爱,看他的眼神都比看我的柔和多了。咳咳,我承认我嫉妒了。
比起宁国府的平静来,荣国府就要热闹多了。
在我九岁的时候,贾赦娶了邢夫人过门。贾母把迎春接到自己身边抚养,说是抚养,其实不是像对待宝玉那样养在身边,不过是由贾母负责罢了。
接着,王夫人生了个口里衔玉的儿子,这自然是贾宝玉了。大家哪里听说过谁家的孩子是衔玉而生的,现在自家府里出了个这么有吉兆的婴孩,自然高兴坏了府里一干人。
满月酒隆重盛大,热闹非凡,一身红衣的宝玉粉雕玉琢,真真是好相貌。母亲祖母送了满月礼,又围着说了半天的吉祥话。贾母王夫人自然是合不拢嘴。
那块玉我也见了,挺小的,质地很好。
我是受过现代教育的,看到新生儿嘴里竟然真的含着块玉,心里真是难以接受,这也太荒诞太不符合常识了。可事实摆在眼前,我只有安慰自己,这是书里的世界,不可用常理推断。
从荣国府回来,从贾宝玉联想到未来,我真是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倒是贾蔷拉着我兴奋的说了半天,看他一脸的惊叹和与有荣焉,我真是连说话的心思都没有了。
唯一让我高兴的是,这一年选秀没有元春的名字。她不用小小年纪就去那个吃人的地方,总是件好事。可转念想到三年后还是免不了,又高兴不起来了。
宝玉出生的第二年,贾珠成亲。这两年贾珠身体不算好,也不算差,只是乡试落地使得他郁郁不乐。成亲后好了很多,没多久李纨怀孕了。祖母使人送去了补品。
到了第二年,贾兰出生了,也是一个漂亮的孩子。这是荣国府第一个第四代的孩子,本来应该受到很大的关注,但有宝玉这个珠玉在前,荣国府没有想象中的重视。满月酒比起宝玉的来,根本不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