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本地的葛布织出来又细又透,原是未出闺的姑娘家织的,这才叫女儿葛,如今织坊绣坊处处都有,大的织坊四五百织机,小的也有两三架,哪里这许多未出阁的女儿家来织,女儿葛也就只有一个名头了。
&esp;&esp;这料子是用来做夏衣的,细葛布配上银条纱,原来叶文心就有好几条这样的银条纱裙子,只是价钱不便宜,秋娘想了许久,眼看着店里赚钱了,这才敢买了布来,给石桂绿萼都裁上一件。
&esp;&esp;石桂拨着算盘,绿萼就在一旁看着,眼儿都不错,看她手指头动得飞快,很是羡慕,又不敢开口,怕扰了她计数。
&esp;&esp;算帐是个慢活计,从早到晚有一笔算一笔,再小的开支也是开支,匣子里头铜钱都装满了,绿萼看她两只手都不停,拿了红绳出来一枚枚穿铜钱,一千个是一两银子。
&esp;&esp;今儿都是叫大发送她们回来的,柜上钱这许多,没人送还真是不安生,也不能回回都叫大发帮忙,便跟阿珍娘说好了,明儿阿珍上了工,夜里让朱阿生来接。
&esp;&esp;今儿菜钱花得多些,赚的却也不少,石桂点完了帐,扣掉用出去的本金,再加上还没收回来的帐,十一两还多些。
&esp;&esp;面前有碎银有铜钱,铜钱统共七串半,散碎银子两块,等攒得多些,再往钱庄票号去换银子,开张这四天,今天赚的翻了倍还多,石桂算完了帐抬头对秋娘道:“咱们不出一个月,就能买房子了。”
&esp;&esp;买房子还没这么快,石桂不想买那浅窄的屋子,秋娘一辈子都住着土房子,到大水来时,家里还是土墙,若不然也不会被冲得半点不剩。
&esp;&esp;她想让秋娘住上宽敞明亮的四合院,当中有天井,养一缸游鱼,搭一个葡萄架,再摆上石桌石凳子,能给喜子打拳,也能给秋娘晒衣,种上两棵石榴树,最好还能有一面蚝壳墙。
&esp;&esp;蚝壳墙是本地富户才能住上的屋子,拿蚝壳一排排粘在墙上,夏日里屋子里头也是阴凉的,可这眼下还只是空想,一面蚝壳墙得用掉多少蚝壳,又得花去多少银子。
&esp;&esp;石桂收了这个念头,本地的屋子都高,穿堂风才能过,住在屋里也是凉快的,可这样一处四合院,要是再带一个垂花门,若是地方再好些的,那怎么也得百两银子。
&esp;&esp;再加税钱中人钱,还得置家具,少说一百二十两,要是生意一直这么好,忙上半年说不准就能咬牙跺脚,一家子系紧裤腰带,把房子给买下来。
&esp;&esp;秋娘知道石桂这是高兴,挑了针剪掉线头,冲着喜子道:“姐姐买的屋的,往后就是姐姐的,你的屋子可得你自己去挣。”
&esp;&esp;喜子才写完一张大字,半点没听见她们在说甚,他做事极专注,听了秋娘的话,人还是懵的,待想明白了这才道:“我本来就要去当兵,营扎哪儿就住哪儿,为甚要买屋子。”
&esp;&esp;石桂笑起来,秋娘搁下针线:“你就不讨媳妇了?让你媳妇跟着你住在军营里不成?”喜子眨眨眼儿,一屋子女人都笑起来,他这下不高兴了,板了脸,像是有些羞。
&esp;&esp;石桂却正经打算起来,也不知道这儿买房子能不能分期,要是分几月一年来付的,这会儿只交一个定钱,再干上一个月,怎么也够了。
&esp;&esp;打定了主意明儿找一趟宝芝爹,再去催一催小车,薄铁皮铜也得买上两个,往后盛汤用,还得去牙侩行,把契约改了,劳力也得再招一个。
&esp;&esp;秋娘绿萼先还打趣了喜子,等看见石桂出神,知道她又在想着生意的事儿,也都歇了话头,一人做针线,一个帮着描花样子,喜子十张大字一写完,一家子吹灯睡觉。
&esp;&esp;夜里石桂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想着那满当当的钱匣子嘴角就忍不住笑意,自立更生,买田置屋,等到再宽裕些,也不让秋娘再去奔忙,等石头爹找了来,一家子团圆度日。
&esp;&esp;原来她在宋家时,知道她想头的,没一个觉着这事儿能成,淡竹石菊虽说不出什么难听话来,话里话外也是劝了她别右了心思,侍候好了太太比什么都强。
&esp;&esp;葡萄原来倒是笑话过她的,后来两个好了,她虽不再说,可石桂却知道她是不信靠着石桂自己就能顶门立户的,话里话外都劝了她,叫她多看看眼下,要是一直只看着眼下,也就没有今天这日子了。
&esp;&esp;做生意买房子,有了盈余再置地,石桂想着就吁出一口气,拉了薄被盖过脸,眼睛看着窗外头那一丛竹,带着笑意睡了过去。
&esp;&esp;石桂团圆
&esp;&esp;石桂还从没跟这些跑江湖弹三弦的打过交道,宋家不兴这个,不论是宋老太太还是叶氏都喜静,连戏酒都只有老太太作寿叫了一回,这些时兴的话本更不会听了。
&esp;&esp;可金陵城里的别的官眷却很爱听,请宴赏花饮酒作乐,都要叫个女先儿,唱一段说一段,曲是曲词是词,还有念白,说足一段故事,倒也赚人眼泪。
&esp;&esp;里头又以吕仙的话本子说得最多,他四处搜罗了案卷,因着是做师爷出身的,最末还得加上一段判词,多引人唏嘘,听的人多捧的人也多,书商还出高价买断。
&esp;&esp;这一本的《团圆记》也是一样,只出了上本就引人争抢,吕仙篓里的废纸也价值千金,书商得着也不刊印,捏在手里抬价,各个茶馆瓦场都要拿钱去买,哪一家挂出吕仙的新书段子,哪一家便是坐与虚席。
&esp;&esp;还又催生出一种新行当,叫记词人,识得些诗文的读书人,进场子去听上一段,回来再把这段写了,卖给跑江湖的曲艺班。
&esp;&esp;茶楼瓦肆跑堂的眼睛最毒,哪一个同行上门,还没进门呢就叫人扔了出去,便只得托那些个识得字的,听一段写一段,写得越多,给的钱越多。
&esp;&esp;因着记得不全,当中漏掉的,就由着说书的来补,说了这许多年,信口拈来就是一段儿,也有说说本地风情的,叫听的人乐上一乐,锣儿里的赏钱多给几枚,听个响儿,就是讨好了彩头了。
&esp;&esp;曲艺班说的书就是这么来的,记词人抄下一段,厚道的只抄原场词,不厚道的自家加加减减,只消能卖个好价。
&esp;&esp;曲艺班子买了去,也有一船人一道出来唱戏说书,也有两三人就一把三弦一只鼓的,这个班子看着倒有些行头,也有个班主,到穗州来讨生活,且不知道会不会说本地话。
&esp;&esp;石桂凑上去,有人在船上装扮,有人摆了花架小鼓,还有开演之前吊吊嗓子的,天气这样暑热,可唱还是得唱,里头还有一对双生子,一个女孩一个男孩,看见石桂过来,眼晴眨巴着看向她。
&esp;&esp;石桂问得一句班主在那儿,这两个孩子面露喜色,还当是饭辙来了,本地的院子里要寻个曲艺班,似她们这样,一地儿是呆不久的,唱上三月两月还得另找地方,只要有了船票路费,一家一当收了去,当天就能走。
&esp;&esp;这两个年小,余下那些却连眼儿都不扫过来,一看即知石桂不是来揽生意的,还是找着了班主,班主有些年纪,看上去倒不像是班主,反像小经济,笑的一团和气:“姑娘有甚事。”
&esp;&esp;说的也是官话,这下倒叫石桂为难了,也不知道这些人会不会说本地话,要是连本地话都不会说,找他们也是白找。
&esp;&esp;石桂想一想便问了,那班主笑一回:“讨这口饭吃的,南来北往哪里话不会。”就是知道这儿码头上人多,人多生意就好,若是能进了茶楼,有了稳定的居所,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