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考生,请稍后片刻。陆老此时正处于晋升大儒的关键时刻,我们静候其突破之后,再进行第三关‘千帆竞渡’。”
因为第三关依旧是在陆清然的一幅画卷当中进行。所以没有他的圣力操控,州牧庞世华是无法启动的。所以,庞世华只能够示意暂停州试,等候陆清然突破到大儒。
而这么一暂停。包括邹子齐在内的考生都是心中一喜,因为如此一来,他们便有更多的时间去恢复圣力和思想了。方才画中世界筑就勤道的消耗很大。饶是邹子齐也没有完全恢复过来。
若是就这么去第三关千帆竞渡,邹子齐和苏林比就天然处于劣势当中了。苏林倒是不将这点优势放在心上。此时,他双目凝视着底下的陆清然。观察着他身边的气势思想变化,想要看看,画家之道突破大儒,又会有什么样的异象呢?
“百道丹青凝练,突破便在此刻!”
心无旁骛的陆清然,盘膝坐着,智海当中轰隆隆直响,一百座丹青山峰屹立在智海当中,顶天立地,思想潮水犹如沸腾起来一般,剧烈地涌动起来,无数电闪雷鸣,展露出苏林的那一首《题西林壁》,同时也将画家之道彻底地展现了出来。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林的这一首《题西林壁》,乃是宋代大才子苏东坡苏轼的传世之作。是用非常简单凝练地词句,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这样的思想,恰好正是吻合了陆清然所修的画家之道。画家的笔下,要将眼前所见的景象,绘制出来。如何选景,如何融入情感和思想呢?每一个画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手法,每一处的景色也都蕴意着不同的思想。
而真正的画家之道,首先要自己融入到景色当中,成为当局者,流连忘返,方能够竭尽心力地领略景色的思想和美景。但是,真正要表达出来的时候,却不能沉迷于其中。
陆清然之所以能够达到翰林大学士的文位高度,便是他已经达到了这种融情于景的境界。他能够在景色当中,迷失自己,然后信马由缰地将画作很自然地挥洒出来。
但是,要想真正的成就画家之器,取得大儒文位,就必须要再从画中跳出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画作和思想,才能够真正地领略和贯通这种思想情感。
所以陆清然在画出巅峰的《庐山云峰》之后,明明知道画中融合了自己的何种思想,却无法总结归纳出来。便在乎于他没有跳出画作,沉湎于画的境界当中难以自拔。
而现在,苏林以《题西林壁》诗画合一,彻底地将他点拨,领悟了这一层思想和含义,便没有丝毫地障碍,召回百座丹青山峰,便直达大儒文位。
“气势……气势变了……内敛……陆老的大儒文位,成了!”
州牧庞世华就站在陆清然的身边,自然第一个感受到了他身上的气势变化,一脸羡慕地说道。不过庞世华才进入翰林大学士巅峰不到三年的时间,想要突破到大儒,恐怕还需要一些积累和机缘。
“哈哈!苏林小友,老夫已成大儒!多谢!多谢……这一幅《庐山云峰》就赠予你,以表谢意!”
睁开双眼,陆清然神清气爽,整个人的气度和精神,都达到了一个从所未有的高度,思想更加地透彻明晰,大手一招,那卷起来的《庐山云峰》便到了跟前,然后袖中一甩文宝毛笔,圣力染墨,唰唰唰……瞬间就画出了一百道山峰来。
“画中的一百道丹青山峰我虽然收了回来,但是现在以大儒圣力,重新灌注了百道山峰,这幅《庐山云峰》更进一步,成为大儒文宝。还请苏林小友笑纳!”
画完之后,陆清然轻轻地将画卷往上一送,就到了苏林的手中。
“真的是大儒文宝了!”
苏林手中一抓住《庐山云峰》的画卷,便感觉到一股沉甸甸的。这种沉,不是物品重力的沉,而是思想上的沉。只有大儒的文宝才能够体现出思想之重来。思想本来是无影无形之物,附着在大儒文宝上,却能够体现出具体的重量来,当真是奇妙奇妙啊!
“哈哈!一首《题西林壁》,不仅帮助我过了一关,还获得了一幅大儒文宝画卷。真的是意外之喜啊!”
送上门来的宝物,苏林也没有虚伪地搪塞推辞,一把收进乾坤袋当中,对着陆清然拱手答谢道,“多谢陆老慷慨,那学生就却之不恭了!”
“大儒文宝!还是陆老的画,啧啧……简直可以说是无价之宝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