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如何做到天衣无缝 > 第五章 弄清办事对象的特点02(第2页)

第五章 弄清办事对象的特点02(第2页)

即使是一个看似简单的打招呼,也能给你制造了解对方内心的机会。你可以看看,以下列举的外在表现与所分析的内心世界是否一致。当然这种分析也会有一些例外,但总体上应该是准确的。

一面注视对方,一面行礼的人,对对方怀有警戒之心,同时也怀有想占尽优势的欲望。

凡是不敢抬头仰视对方的人,大部分都是内心怀有自卑感的。

使劲儿与对方握手的人,具有主动的性格和信心。

握手的时候,无力地握住对方的手,表示有气无力,是性格脆弱的人。

握手的时候,手掌心冒汗的人,大多数是由于情绪激动,内心失去平衡。

握手的时候,如果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对方,其目的要使对方在心理上屈居下风。

虽然不是初次见面,但始终都用老套的话向人们打招呼或问候。这种人具有自我防卫的心理。

2.从他的眼睛窥视他的心灵

初次见面的时候,首先将视线朝左右瞄射者,表示他已经占据优势。

有些人一旦被别人注视的时候,会忽然将视线躲开。这些人大体上都有自卑感,或有相形见绌的感受。

抬起眼皮仰视对方的人,无疑是怀有尊敬或信赖对方的意思。

将视线落下来看着对方,乃表示他有意对对方保持自己的威严。

无法将视线集中于对方身上,很快地收回自己视线的人,大多属于内向性格者。

视线朝左右活动得很厉害,这表示他还在展开频繁的思考活动。

3.从他的举动看他的潜台词

人的一举一动,特别是下意识的形体动作,也能向你泄密。

交臂的姿势表示保护自己的意思,同样的,这种动作也能表示可以随时反击的意思。

举手敲敲自己的脑袋,或用手摸着头顶,即表示正在思考的意思。

摸头的手震动得很厉害,即表示全心全力在思考。

用双手支撑着下腭,大多数的情况都表示正在茫然的思考中。

用拳头击手掌,或者把手指折曲得卡卡作响,就表示要威吓对方,而不是在进行思考的活动。

4.从他的癖习看他的特性

搔弄头发的癖习,是一种神经质。凡是涉及有关自己的事情时,他们马上会显得特别敏感。

一面说话,一面拉着头发的女性,大体上是很任性的女人。

说话时常常用手掩住自己嘴巴的女人,是有意要吸引对方。、

拿手托腮成癖的人,即表示要掩盖自己的弱点。

不断摇晃身体,乃是焦灼的表现,这是为了要解除紧张而表现出来的动作。

双足不断交叉后分开,这种癖习表示不稳定。如果女性具有这一癖习时,就表示她对某位男性怀有强烈的关心之意。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透对方的心灵:

1.从前兆看人

俗话说,一叶可知秋,任何事情在局势明朗之前,肯定都会有其前兆。达尔文在剑桥神学院读书时,是个平庸者,植物学教授汉罗斯却看出达尔文有着特殊的才能,并力保他随贝格尔舰进行环球科学考察,从而使一个“平庸”者,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可见具有慧眼的人会根据这些细微之处正确判断出事态的发展而采取相应的行动。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把自己培养成形势判断的高手,从而把行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唐代宗时,刘晏在扬州设立造船场,凡造船一艘就付给很丰厚的报酬。有人提出造船的实际费用不到所付工钱的一半,所以应该减少。刘晏说:“不。计划大事业不能计较小的花费,凡事必须考虑到长久的利益。现在造船厂刚刚建立,管事的人很多,应当让他们在私人花费上不太窘迫,这样公家的财物才不会受损失。如果斤斤计较,不是长久之计啊。”刘晏说得很对,大事业不能计较小花费,以俸养廉才是长策。

2.从习惯看人

明代周忱巡抚江南时,有一个笔记本,他每天记录所做的事,即便是很小的事也不遗漏。比如每天的阴、晴、风、雨等都详记下来。开始人们都不明白他的用意。有一天,一个人来报告,说运粮的船在江上被吹走了,找不到了。周忱就问那个人丢失粮船是哪一天,是午前还是午后,当时刮什么风。结果报告的人回答得颠三倒四,周忱翻开日记本和他对证,那人大吃一惊,只好招出了自己私扣粮船的罪过。可见细心缜密能防患啊!

学会揣摩好对方的心理

在美国,神学院毕业的学生,必须要到乡村教会去当一定阶段的牧师,一来可以丰富他们的工作经验,二来可以锻炼他们的韧性和毅力,为他们日后能够更好地宣传神学,更好地发展打下基础。

有一位成绩和各方面表现都十分突出的学生,从一所著名的神学院毕业后,自愿到一个以牧业为主、生活十分艰苦、人们的认识还比较落后的村庄去担任牧师。为了使那里的人们很好地接受自己,并扩大自己的影响,从而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领会神的旨意,他准备召开一个布道大会。经过紧张而又繁忙的准备之后,他的布道大会如期召开了。但令他失望的是,他等了足足一个上午,却只有一个牧童来到了会场。于是他心灰意懒,准备将布道大会取消,但为了不让牧童反感,他开始主动向牧童征询意见。结果牧童说:“亲爱的牧师先生,要不要取消大会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一件事,在我所养的100只羊中,就算迷失了99只,只剩最后一只,我还是要养它。”年轻牧师顿有所悟,决定大会如期举行。牧师使出浑身解数,对这位牧童全力进行灌顶,想不到这位牧童竟然睡着了。牧师非常难过,却又不好意思叫醒牧童,结果他又等了整整一个下午。到了黄昏,牧童醒了,牧师就迫不及待地问牧童:“你为什么睡着了,难道我讲得不好吗?”牧童回答说:“亲爱的牧师先生,你讲得好不好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当我在养羊的时候,绝对不会拿我最喜欢吃的汉堡给羊吃,而要拿给羊最想吃的牧草。”牧师经过一番思考,终于大彻大悟。

过了不长的时间,这位牧师成为了全美国最著名的牧师。

有的人认为,这位牧师的布道大会失败了,因为他在大多数人们不需要布道大会的时候举办了布道大会,并且对唯一的一位参加者讲述了人家并不需要的内容;也有的人觉得,他的布道大会成功了,因为他明白了只有从人们的需要出发对人们进行引导,才能把神学发扬光大。事实上,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牧师布道大会的失败在于他忽视了人们的需要,牧师后来能够成功则归功于他重视了人们的需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