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花在检视自我人生目标上的时间越多,你的目标就越能够与你的人生结合。但是千万不要以纸上谈兵代替实际行动。要知道,没有行动,再好的目标也是一纸空文。
当然,任何远大的目标都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为了实现远大的目标,你还得建立相应的中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由近期目标逐步向中期目标推进,再由中期目标实现远大的目标。这样才能切切实实地看到财富的积累,从而增加成功创造财富的希望,才能最终达到创造财富的目的。
大目标都由小目标组成。每个大目标的实现都是几个小目标小步骤实现的结果,所以,如果你集中精力处理当前手上的工作,心中时刻记住你现在的努力都是为实现将来的目标铺路,那你就能成功。
目标还有个好处就是有助于你评估工作的进展。不成功者有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他们极少评估自己取得的进展。他们大多数人或者不明白自我评估的重要性,或者无法衡量取得的进步。
而目标提供了一种自我评估的重要手段。如果你的目标是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你就可以根据自己距离最终目标有多远来衡量目前取得的进步。
下面是六个具体实现目标的“黄金”步骤:
1.简单地说:“我需要很多、很多的钱”是没有用的。你要在心里,确定你希望拥有的财富具体数字。
2.确确实实地决定:你将会付出什么努力与多少代价去换你所需要的成就。
3.没有时间表,你的船永远不会到达彼岸。所以要规定一个固定的日期,一定要在这日期之前把你想要的的钱赚到手。
4.拟定一个实现你的理想的可行性计划,并马上进行。耽于幻想,而不去行动,目标就永远是空中楼阁。
5.将以上四点清楚地写在纸上,不要仅仅依靠你的记忆力,而一定要体现为白纸黑字。
6.每天两次、大声朗读你的计划,比如在晚上睡觉以前,在早上起床之后。而且你朗读的时候,就想像自己已经看到、感觉到并深信你已经拥有这些成就。
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人,他们对生活有一点小小的改善就心满意足。他们没有想过、或者没有给自己制定明确的目标。很多人工作勤奋只是为了能在所在的单位呆得下去,只为了能够达到眼前的糊口的目的,却没有什么更远大的理想。他们工作努力,但没有远大的志向。这样的人只能永远处在低级的职位上,无论他们多么勤奋,都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
明确自己最需要什么
一则寓言故事讲道:过去同一座山上,有两块相同的石头,三年后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一块石头受到很多人的敬仰和膜拜,而另一块石头却受到别人的唾骂。挨骂的这块石头心理极不平衡地说道:“老兄呀,三年前,我们同为一座山上的石头,今天产生这么大的差距,我的心里特别痛苦。”另一块石头答道:“老兄,你还记得吗?曾经在三年前,来了一个雕刻家,你因害怕割在身上一刀刀的痛,告诉他只要把你简单雕刻一下就可以了,而我那时想像未来的模样,不在乎割在身上一刀刀的痛,所以产生了今天的不同。”
两者的差别:一个是关注想要的,一个是关注惧怕的。过去的几年里,也许同是儿时的伙伴、同在一所学校念书、同在一家单位工作,几年后,发现儿时的伙伴、同学、同事都变了,有的人变成了“佛像”石头,而有的人变成了另外一块石头。
你期望自己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未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最想得到的是什么?
假如有一辆没有方向盘的超级跑车,即使有最强劲的发动机,也一样会不知跑到哪里;同理,不管你希望拥有财富、事业、快乐,还是期望别的什么东西,都要明确它的方向在哪里,为什么要得到它,将以何种态度和行动去得到它。
“人生教育之父”卡耐基说:“我们不要看远方模糊的事情,要着手身边清晰的事物。”
假设今天上帝给你一次机会,让你选择五个你想要的事物,而且都能让你梦想成真,你第一个想要的是什么?假如只要你选择一个,你又会做何选择呢?假如你生命危在旦夕,你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事情还没有去做或者尚未完成?假如给你一次重生的机会,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发现了你最想要的,就把它马上明确下来,明确就是力量。它会根植在你的思想意识里,深深烙印在脑海中,让潜意识帮助你达成所想要的一切。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只有想不到的事情,只要你能想到,下定决心去做,你就一定能得到。
专心致志于所选的目标
著名的博物学家拉马克的一生,清楚地说明了在科学上“南思北想”是无所作为的,只有选择目标,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
拉马克于一七四四年八月一日生于法国毕加底,他是兄弟姊妹十一人中的最小的一个,最受父母宠爱。拉马克的父亲希望他长大后当个牧师,送他到神学院读书,后来由于德法战争爆发,拉马克当了兵,他因病退伍后,爱上了气象学,想自学当个气象学家,整天仰首望着多变的天空。后来,拉马克在银行里找到了工作,想当个金融家。很快的,拉马克又爱上了音乐,整天拉小提琴,想成为一个音乐家。这时,他的一位哥哥劝他当医生,拉马克学医四年,可是对医学没有多大兴趣。正在这时,二十四岁的拉马克在植物园散步时遇上了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卢梭,卢梭很喜欢拉马克,常带他到自己的研究室里去。在那里这位“南思北想”的青年深深地被科学迷住了。从此,拉马克花了整整十一年的时间,系统地研究了植物学,写出了名著《法国植物志》。拉马克三十五岁,当上了法国植物标本馆的管理员,又花了十五年,研究植物学。当拉马克五十岁的时候,开始研究动物学。此后,他为动物学费了三十五年时间。也就是说,拉马克从二十四岁起,用二十六年时间研究植物学,三十五年时间研究动物学,成了一位著名的博物学家。他最早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像拉马克后来一样,很注意把时间用在一个目标上,专心致志,集中突破,这是他们成功的最佳方案。传说德国考古学家施利曼起誓要找到特洛伊遗墟的时候才八岁。历史上不少人被埋没,除了社会原因之外,没有找到他们为之献身的具体事业目标,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今日点瓜,明日种豆,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选择具体目标,却并非一件易事,因为目标的选择,要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对本人才能的自我认识、家庭及工作岗位等一系列原因。所以,不少年轻人和中年人也知道要学习,学一点有好处,也不乏献身的热情,但提到选择目标,却望而生畏,他们认为,专业已明确的,不用选择目标,专业不明确的,很难选择目标。他们感到最困难的是本职工作、爱好与选择目标的矛盾。其实,在多数情况下,这两者可以通过主观的调节,结合进行。结合本职工作选择目标,两者相辅相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比较容易取得支持与环境的助力;结合本人爱好选择目标,则由于兴趣所在,往往能倾注全副心力于其间。据我国某报社记者对一百名近看来取得一定成就的自学者调查分析,这一百名自学有成者,56%是结合本职工作,力求深造的。如荣宝齐《装裱概说》的专著;化验工刘绍璞结合本职工作刻苦自学,在分析化学研究中作了成绩,被破格晋升为化学工程师;旅店服务员王仁兴撰写《旅店知识》和《北京饮食指南》;民间医师金定国钻研中医学,成为医学院教师。还有44%则根据自己的志愿爱好,选择目标,了取得显著成绩。如从小酷爱音乐的青年王强,编纂了《音乐辞典》;中学生任海仓,经自学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当研究生,等等。当然,最好是结合本职工作选择目标,因为一般说来,业余学习时间究竟有限,而在当代知识爆炸,如何不使自己的头脑成为浩繁知识的贮藏库,有选择地学习一些有用的知识,并让它们迅速地转化为聪明才智,有效的方法就是将业余学习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似工作需要为根据,确定学习的重点与方向,另外,把业余学习和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也符合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人们的思维发展表现为认识的逐渐深化过程。认识的历史地辩证地发展决定了认识的联贯性、继续性和反复性的特点。人们的学习只有符合和发展认识的这种特性,才能收到预期效果。把业余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就是遵循了认识的继续性的特点,把业余学习时的思维活动与工作实践中的思维活动联系起来,就能发展并深化白日里工作实践中的思维活动。许多业余学习和本职工作结合得好的经验证明,白天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常常在业余学习中得到解答。不管是结合本职工作选择目标,还是根据爱好选择目标,都要有所弃,才能有所取;有所不为才能大有所为。
也有些人可能感到设计终身目标有困难,也可以先做短期设计,就是在一段时间时,专攻一个课题,把其他无关的书,甚至时髦的书先放一放,待有成绩后,再变换新的题目。总之,要认准一个目标,集中精力和时间深钻下去,力求掌握系统知识,搞出一点成绩来,继而取得辉煌成果,而不要在朝秦暮楚,一日三变中,贻误自己宝贵的青春和才能。文学家高尔基就是经过无数次失败才走上了写小说道路的。开始他爱好戏剧,但此路不通,又想去当马戏演员,那里的人却说:“你来晚了,你的岁数太大,骨头硬了。”他又学写诗,写了厚厚一本,送给一位作家看,这位作家看后说:“……我觉得你的诗很难懂。”后来遇到一位革命家,高尔基常讲自己流浪生活的遭遇,有一次讲到自己遇见吉卜赛人的情形,那位革命家叫他写下来,高尔基硬着头皮写下来了。第二天送到《高加索报》编辑部,一位老编辑看了连连说:“好!好!但你还没有署名呢,你是谁?”高尔基踌躇了一会,坚决地说:“好吧,就这样署名:高尔基,玛克辛姆·高尔基。”从此,一颗文坛上的明星升起来了。但是大多数人不想试着超越自己可能性的极限,他们一辈子也不想试着了解他们能干些什么,不能干些什么。他们不知道,什么是他们自己的才力的闪光点。苏联当代作家格拉宁说:“这种审慎稳妥在科学界是最可悲的。”“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那生活会变得多么美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如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大姊,原在剧场负责服装、布景一类杂活,一次女主角有病,她克服了排练时的自卑、羞怯,演得出人意料的成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用.“一个偶然发现的天才”为题记叙了这件事。
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才能生长点,大自然又平等地赋予了全人类每个成员的财产——时间,为什么有的人成了巨人?有的人成了庸人?也许有的人说,只有绝顶聪明的人能够
成功,其实,智力一般的人只要善于选择目标,也可成就大事业。珍妮·古德尔并没有过人的才智,但却有超人的毅力,所以她没有去攻数学、物理学,而是进到非洲深林考察黑猩
猩,终于成了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另外,人的才能,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培养、实践来获得的。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培养了十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在获得医,学生理学诺贝尔奖的九十二名美国人中,有四十八人是在前诺贝尔奖得主的指导下工作的。陈景润之所以能在数学上有重大突破,是与他中学的数学老师沈元的启发教育有关的。从实践上看,人的才能是与每个人后天参加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紧密联系的。如音乐家有高度发达的听觉鉴别能力;画家有高度发达的视觉观察能力……。
办事情就要有的放矢
我们明白了目标是一个人未来生活的蓝图,又是人精神生活的支柱。办事情没有目标,就是无的放矢,缺少方向,就像轮船没有了舵手,旅行时没有了指南针,会令我们无所适从,不可能把事情做好。
一个明确的目标,可令我们的办事情的努力得到双倍、甚至数倍的回报。
而另一方面,如果目标太多,也会令我们穷于应付,觉得辛苦,并且令我们的努力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因为我们的努力不够集中。
古时候有一个财主,找一个部落首领讨要一块土地。部落首领给他一个标杆,让他把标杆插到一个适当的地方,并答应他说:如果日落之前能返回来,就把首领驻地到标杆之间的土地送给他。财主因为贪心,走得太远,不但日落之前没有赶回来,而且还累死在半路上。这个财主没有自己的目标,或者说目标不具体,所以失败了。
卡耐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他决定要制造钢铁时,脑海中便不时闪现这一欲望,并变成他生命的动力。接着他寻求一位朋友的合作,由于这位朋友深受卡耐基执着力量的感动,便贡献自己的力量;凭借这两个人的共同热忱,最后又说服另外两个人加入行列。这四个人最后形成卡耐基王国的核心人物,他们组成了一个智囊团,他们四个人筹足了为达到目标所需要的资金,而最后他们每个人也都成为巨富。
因此,朋友们,如果你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你就应该放下手上的一切其他事情,坐下来,认真思考一下适合自己的目标了。
另一方面,如果你的目标太多的话,只会令你眼花缭乱,你也得坐下来,把它们都写在纸上,然后逐个分析它们,将不重要的删掉,留下对你最重要也最适合你去发展和追求的目标。然后,就把它作为你的努力方向去奋斗吧。如果中间发现这个目标同你的大方向有出入,你可以随时中途调整你的目标。这好比你一个人对着好几个箭靶在射击。想想看,你是指哪儿打哪儿,还是打哪儿指哪儿?小猫钓鱼的做法是不会令我们成功的,成功只光顾专心致志的老实人。
目标是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有了目标,努力便有了方向。一个人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会精力集中,每天想的、做的基本上都与之所要实现的目标相吻合,避免做无用功。为了实现目标,他能始终处于一种主动求发展的竞技状态,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能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和工作,能够脱离低级趣味的影响,而且为达到目标能够有所弃,一心向学,因此,能够尽快地实现优势积累。这就像登泰山一样,漫无目标者是随便走走,一会儿参观岱庙,一会儿选几个美景摄影留念,东游西逛,还没有走到中天门天就黑了。相反,如果你把目标确定为尽快到达玉皇顶,你就会像参加登山比赛一样,中途无心四处张望、逗留,热闹、美景全不去看,甚至帽子被风刮跑了也不肯花费时间去捡,当然会比较快地到达极顶。从实践看,往往是奋斗目标越鲜明、越具体,就越有益于成功。正如作家高尔基所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公元前300多年,雅典有个叫台摩斯顿的人,年轻时立志做一个演说家。于是,四处拜师,学习演说术。为了练好演说,他建造了一间地下室,每天在那里练嗓音;为了迫使自己不能外出郊游,一心训练,他把头发剪一半留一半;为了克服口吃、发音困难的缺陷,他口中衔着石子朗诵长诗;为了矫正身体某些不适当的动作,他坐在利剑下;为了修正自己的面部表情,他对着镜子演讲。经过苦练,他终于成为当时“最伟大的演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