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让别人喜欢你的18个办事态度的句子 > 第3章 以退为进的办事态度(第3页)

第3章 以退为进的办事态度(第3页)

人都有尊严,都好面子。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处最关键的是互相尊重,不能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于人。去要求别人要怎么做,而自己却不去那样做,这样家庭就不可能和谐。有时采取以退为进,做榜样给别人看比你总是唠唠叨叨要好得多。

男人做不做家务,与他的工作性质和生活经历有关:我有一朋友,她的老公是一单位的一把手,整天忙得焦头烂额,不亦乐乎,有时一连几天连人影都难得见到,别说让他做家务,就是想他静下来陪她看看电视的时间都没有,-因为他一旦到家,家中的电话和手机就会接连不断,她还得为他挡驾打掩护。

朋友为此常常叹息,说找了个老公什么都好,唯一缺点就是从不沾家务的边,哪怕酱油瓶子倒了也不会随手扶一下,要是能像周围别的男人那样做做家务就十全十美了。朋友的老公却一口回绝,说你别跟我来这一套,一个家庭有没有一个好主妇,看这个家里的厨房和这个男人的穿戴就明白了。朋友听了只是笑笑,也不争辩,但有时会把自己的遗憾和希望适时提出来。终于有一天,朋友从外面回来时,发现老公动手洗完并晾晒了一家人放在洗衣机里的衣服,这使她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人都有一定的惰性和依赖,想让自己的老公做家务,除了自己以身作则外,还要懂得维护老公的尊严和面子。如果一味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不留余地,相信其结果一定会适得其反。男人吃软不吃硬,退而求其次,以心换心是最好的办法。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以退为进的策略的运用,这种生活中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我们不采用以退为进的方法,以硬碰硬,会适得其反,往往收不到这种效果。

家庭中的以退为进

“凡事退让便无法成功”,其实是一种谬论,说这句话的人忽略了一点:在我们的生活里,也许今天作个让步,明天你便能如愿以偿!

一对夫妻俩得到太太姨母的馈赠,那是一个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名贵花瓶,据说是“亨利九世”的遗物。照这位先生的说法,最贴切可以形容这个花瓶的语句就是“它看来像谁滑雪出了事的现场”,可是太太却一口咬定那是传家之宝。他觉得那东西的颜色刺眼极了,但她却说这样才够鲜艳好看(毕竟那是她家里遗留下来的呀)。

别的暂且还可以不论,但问题是那花瓶确实是太大了。太太坚持要把它摆在最显眼的地方,但由于放在任何一个角落都不合适,结果只得把它放在客厅的正中央——一张大而矮的咖啡桌上面。

有好一段时间,那恐怖的东西似乎把屋子里的其他一切都掩盖掉了,更“切断”了夫妇之间的谈话。那位丈夫回忆说,甚至每天晚饭后的闲话家常也是,除了为“滑雪失事现场”再吵一顿外,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幸而这位先生是一个有头脑的人。他明白在眼前的情势下自己是一筹莫展了,因此他决定暂施缓兵之计,然后再谋对策。

他本来就很善于思考。他是个大老板,手下有无数员工,每天都要决定很多事情。在商场上他不是挺晓得发号施令、奖励推销员、评估市场、八面玲珑的吗?他把“滑雪失事现场”的情形推敲了一番之后,终于心生一计。一天晚上他回到家里,提议要把客厅的布置从新改换过。

“噢,不,不,不可这样!”她马上说。“你的诡计我全都知道,我绝不会把花瓶挪开的!那是我们的传家之宝,想买都买不到……”连珠炮地一直数说下去。

可是他的态度却出乎她意料之外:“好吧,丽玲,我不该那么固执的,我让步。就把花瓶留在原来的位置上好了,我们改换四周的摆设吧!”

当她听完这话,大吃一惊而后再镇定下来,夫妻俩便开始搬动家具了。既然先生已经作了让步,太太总不能拒绝如此简单的请求呀!再说,她自己也颇喜欢把家具搬过来搬过去的。两人都觉得这是一件好玩的事。

这对夫妻都非常热爱家庭,他们家里布置得很漂亮,彼此之间的感情也非常好。他们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吃过晚饭后两人坐在一起,一起看书,聊天,有时手拉着手,有时则不做声,享受片刻宁静,有时则彼此分享白天所遭遇大大小小的事。

在布置客厅时,先生便开始使出他的小聪明来了。他把他自己的靠椅和太太所坐的沙发椅成正面对放,而中间就隔着那个“滑雪失事现场”(又名“传家之宝”)。

先生后来承认这是制胜之道。因他太太一边看书时常常喜欢一边问:“夏利,你有没有看过关于……?”然后她会伸长脖子看看他是不是在听着。而他呢?也把脖子伸得长长的,表示他正在仔细倾听呢!

如此过了一段时日,他又开始运用起别的小阴谋来了。例如他会说:“你知道吗?亲爱的,我觉得天下最舒服的享受就是每晚在这儿跟你相对而坐了!”

“我也喜欢这样呀!”她也说,一边从大花瓶的后面探出头来。

有时他们其中一个会走到对方那儿,去拉拉对方的手或什么的。曾经有好几次,由于手上正拿着报纸或其他缘故,太太的宝贝古董差点给砸破了。

在几个星期之后,一天他回到家里,发现花瓶已经被移到饭厅地板上的一个角落去了。

后来他承认当时他差点便铸成大错,因为他一下子乐得冲口而出:“噢,原来你已经……”继尔突然又改了口:“噢,原来你把头发盘梳到上面去了!我记得第一次初遇你时,你就是这番打扮的。真好看!”

后来他们再也没有提起花瓶的事了。

“花瓶现在到哪儿去了?”一定布满灰尘了吧?是放在阁楼上、地窖中或大厅的壁橱里?显然地,他俩既是这般相爱,那么每晚一同看书、聊天、相对而视的温馨情景也一定没变吧?而且太太既是那样的人,也一定会微笑着感谢上帝让她嫁了一位如此能干而又通情达理的丈夫的。

求职中的以退为进

其实,在择业之初屈居低位或让人看低了点,不见得是一件坏事。俗话说:高处不胜寒。倘若在择业之初就让用人单位高看了自己,你会从上班的第一天开始,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以期取得与众不同的成绩,而这种心态有时会对工作产生负面的效应,不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

一位不善交际的博士生,毕业后拿着计算机专业的博士证书到人才市场上求职,竟没有一家公司聘用他。

后来,他在求职时索性不再出示学历证书。不久,有一家电脑公司愿意聘他为程序员,报酬也不高。

上班后,这位博士勤奋认真,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而且对公司的发展提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建议,并独立开发了几个颇有推广价值的软件。

公司经理感到奇怪,遂“刨根问底”,他这才陆续亮出自己的计算机硕士和博士毕业证书。于是,公司毅然提拔他为副总经理,分管公司的技术开发工作。

这件事情给我们的启发是十分深刻的。时下许多大中专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都希望到那些有名气的大公司,经济效益好、收入高的大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政府机构工作,不愿意去适合自己发展的小企业,总怕埋没自己的才能,难以得到提拔重用。

许多名人、伟人青年时代的择业观念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后一度找不到工作,后来经一位同学之父的推荐,到瑞士专利局作了一名极为普通的小职员;毛泽东曾当过乡村小学教师和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临时管理员;邓小平在法国留学时,曾在雷诺等工厂当过杂工和轧钢工;李瑞环同志在青年时代曾当过木工;曾宪梓在创业之初曾经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过领带;华罗庚青少年时代曾当过小店员……

许多人士成功的经验表明,在基层接受磨练和考验,对青年人的成才与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从某种意义上讲,基层的实践是青年人不可缺少的必修课。

俗话说得好,是金子总会发光。对于那些初次求职的大中专毕业生来说,善于端正自己的心态,不与人攀比,能够放下大学生的架子,敢往需要自己的“低处”走,到那些适合自己发展、能够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基层岗位去,到需要自己的中小企业去,既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明智选择,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理性而务实的行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