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离别就在眼前;说再见 > 第1部分(第2页)

第1部分(第2页)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博士

一从天际起雷霆,秋叶纷飞散八溟;

谱出青河回梦曲,莫轻唱与世人听。

螺丛壳作利名场,蛮触相争亦可伤;

淘尽浪花多少事,无言唯有吓贞江。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余英时教授

序(杨振宁)

我是一直很喜欢於梨华的文笔的。她对人的衣着、面貌、表情和心理状态,男人的和女人的,都有极敏锐细致的观察。她善于塑造人物,而且善用长句短句描述极复杂的内心感情。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她比张爱玲还要成功。

随便举两个例子吧。本书四十多岁的女主角有了外遇,不期而然的外遇。有摄夺魂魄的冲动,也有犯罪感。去见了情人,“她将自己被因痛苦因喜悦因爱因悔等复杂的搏斗的混乱的情愫而扯得扭曲的脸庞藏匿到他的胸膛,点了点头。”

句子极长,迫使读者要憋一口气读到尾,像女主角一样紧张。

另一个例子:

“但他们的婚姻,不是建筑在非你不娶,非你不嫁的架构上,所以十五年的生活里,早已涂上了生活里柴米油盐琐事的杂色,既无光泽,更不鲜活了。”

几十年来,於梨华以几代台湾来美国的留学生的性格、经历和心理状态为题,写了极成功的长篇和短篇小说。几十年来,她,和她的几代留学生们,累积了甜的、苦的、欢乐的、痛苦的、触及灵魂的人生经历。当然她的读者们也同时累积了多种人生经历,她们和他们会从这本小说中看到她们自己和他们自己的影子。

二○○二年八月五日

题《在离去与道别之间》四首(余英时)

一从天际起雷霆,秋叶纷飞散八溟;

谱出青河回梦曲,莫轻唱与世人听。

螺蛳壳作利名场,蛮触相争亦可伤;

淘尽浪花多少事,无言唯有赫贞江。

美人名士竞风流,出入围城那肯休;

省识多情真面目,猿啼鹤怨总温柔。

纷纷朝圣忆当年,胡汉交融别有天;

()免费TXT小说下载

曾写江南肠断句,任人记取作奇传。

二○○二年九月六日

於梨华小说中的校园经验(痖弦)(1)

於梨华是留学生文学的领头雁,远在六十年代,她便以《也是秋天》、《雪地上的星星》、《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等长、短篇小说,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年的留学热现象,为负笈海外的年轻学子们的校园写作,设色定音,架桥铺路,预示一个新文学世代的来临。自从有了这只带路的雁子,许多同类题材的作品纷纷出现,展开一个众声喧哗的蓬勃局面。

如果从五四新文学的历史去回溯,我们也可以为留学生写作找到更远的源头。比如早年创造社作家郁达夫、张资平东渡日本求学时,以当地为背景写的作品,就可以算作那个年代的留学生文学。不过以今日的眼光审视,他们的作品都太个人性,堂庑不大,关怀面也有限,最大的缺点是未能把域外生活的经验,作整体的社会观察。没有更高的艺术概括,就见不到一个成功作品应有的思想深度。

不同于创造社旅日作家们的自我中心、忧郁多感的浪漫倾向,於梨华与她同时期的留学生文学,展现的是另一个层面,一个明朗、开放的世界。郁达夫、张资平小说中的人物,每每走不出蜗居斗室,一味在异国的孤灯下作自我的精神折磨;或因经不起繁重的课业压力,患了知识厌食症,或因心理失调,堕落为歇斯底里的Se情狂(郁达夫“私小说”式的作品便有不少这样的描写)。台湾留学生文学中并非没有这样苍白的角色,但更多的群像是属于积极进取、敢于面对挑战一型,为了完成学位,获得工作机会,进一步融入西方社会,他们放下身段,卷起袖子打天下,把逆境变为顺境,使痛苦成为甘甜,终于在陌生的土地上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当然,任何宏伟的主题都要以个别象征一般,於梨华所要表现的,是永远的人性,她最擅长的也是描写人性。人性的崇高与卑下,强韧与脆弱。而这些,都来自不同的个别。六七十年代留学生所呈现的生活图像,是多样的、复杂的,素材很多,但为了避免流于程式化、单一化,於梨华的笔力,并不放在常见的留学生活琐细的描写上,诸如经济的困难、学业的挫折,以及对家人的思念等,她着墨最多的,乃是海外游子在精神失根状态下,那如影随形的文化乡愁,这种感觉,具体又抽象,它藏在每一位留学人士的心灵深处,平时不特别感觉它的存在,一旦与异国的文化产生碰撞,便会发出火花来。不管身在何处,海外华人的思维模式都宿命地受到这种潜在因素的影响。而这样的感觉,才是於梨华真正要探索的主题,像犹太裔作家把他们的宗教作为主题那样,於梨华作品的中心主题,则是文化的归属。

文学高于生活,但毕竟来自生活,生活又是细节的集成,这便是为什么有人说,没有细节就没有文学。这话用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来解释最为恰当,皇皇名著从头到尾只不过是一连串细节的集成,不过曹雪芹可不是为细节而细节的,大师手笔,一点一滴都有暗示,都有隐喻。在现代文坛,於梨华是擅长细节描绘的,这是她长期涵泳于传统小说所得到的启发。她笔下的留学生生活呈现多种面貌,也充满了趣味,但那些材料都是经过高度选择与策划的。每部作品几乎都围绕在校园与社会、故国与异邦的对应关系上,要不就是表现知识分子在时间空间错置下的转折变化,而文化的思归情绪,又每每成为她小说人物的内在郁结。

一般说来,於梨华不喜欢写困坐愁城,走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