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想多得一些,结果往往不自觉地把自己也失掉了。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那个人,一心想要得到更多的土地,而不知他所失去的将是自己最为珍贵的生命。
人生路上很多时候得亦是失,失亦是得;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在得与失之间,我们无须不停地徘徊,更不必苦苦地挣扎。我们应该用一种平常心来看待生活中的得与失。要清楚对自己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然后主动放弃那些可有可无、不触及生命意义的东西,求得生命中最有价值、最纯粹的东西。
放弃也许是无奈的,放弃可能是痛苦的,但是你的每次放弃都将无愧于自我。学会了放弃你才能够向成功的彼岸迈进,在不断的放弃与选择中展现出真正的自我。放弃是衡量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尺,而能否成功并不是要你得到什么,而是要你放弃什么。
在师范院校毕业之际,痴迷音乐并有相当音乐素养的帕瓦罗蒂问父亲:“我是当教师呢,还是做歌唱家?”其父回答说:“如果你想同时坐在两把椅子上,你可能会从椅子中间掉下去。生活要求你只能选一把椅子坐上去。”帕瓦罗蒂选了一把椅子——做个歌唱家。经过7年的努力与失败,帕瓦罗蒂才首次登台亮相。又过了7年,他终于登上了大都会歌剧院的舞台,坐上了世界歌坛巨星的宝座。
选择职业需要舍弃,舍弃其他椅子,而只选择其中的一把。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是脆弱的,但目标只能确定一个,这样才会凝聚起人生的全部合力,将其攻下。确定了目标选定了路,不管路有多崎岖,同行者怎样寥寥,你都要忍受孤独和寂寞将它走完。尤其在诱人的岔路口,你必须不改初衷,有心无旁骛的坚定信念和超然气度。
人的自我定位如此,企业的自我定位也是如此。诺基亚放弃了包括当时市场很看好的电视在内的所有产品,而选择了当时市场不怎么看好的无线通信产品,取得了成功。有很多企业却像万能手一样什么行业都想涉足,哪行赚钱就干哪行,一个品牌承受着太多产品的拖累。像这样的企业,一荣不能全荣,但一伤肯定是俱伤的。
人生是艰难的航行,绝不会一帆风顺。有所放弃,才能有所追求。什么也不愿放弃的人,反而会失去最珍贵的东西。放弃是一种灵性的觉醒,是一种慧根的显现,一如放鸟返林、放鱼入水。当必须放弃时,就果断地放弃吧。放得下,才能走得远!
11。过分执著是愚蠢
生活中,我们最愚蠢的行为就是太执著某些东西,紧紧握在自己手中,不愿意放下。结果呢?你捏着不放,别人就不会把他的东西和你一起分享。没有放弃就没有得到,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
当你拥有六个苹果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它们都吃掉。因为你把六个苹果全都吃掉,你也只吃到了六个苹果,只吃到了一种味道,那就是苹果的味道。如果你把六个苹果中的五个拿出来给别人吃,尽管表面上你放弃了五个苹果,但实际上你却得到了其他五个人的友情和好感。以后你还能得到更多。当别人有了别的水果的时候,也一定会和你分享。你会从这个人手里得到一个橘子,那个人手里得到一个梨,最后你可能就得到了六种不同的水果,六种不同的味道,六种不同的颜色,六个人的友谊。这就是放弃的艺术。
有时,你不放弃那个看起来价值最大的,你就不可能选择那个最有可能实现的。所以说,放弃固执就是选择正确。
传说有一种小虫,每遇一物便取来负于背上,越积越重,又不愿放下一些,终于被压趴在地上。有人可怜它,帮它取下一些重负。它爬起来继续前行,遇物又取之背负如故。它的目的是越过一堵高墙,却因气力不支,坠地而死。
紧闭的房间里有一只蜜蜂,它不断地振起翅翼向窗子的玻璃上冲去,撞上玻璃后跌落下来,又再次振翅飞起撞过去……如是反复不断,直至力竭而死。
一只鹬伸着长长的嘴巴在湖边悠闲地行走着,突然它眼睛一亮,发现前面有一只肥肥的蚌正张开蚌壳在晒太阳,那肥而嫩的蚌肉在阳光的照耀下十分诱人。于是鹬就不顾一切地冲上前去,用长嘴一下就啄住了蚌肉。然而,蚌也不是省油的灯,只见它忍住疼痛,猛地将蚌壳收紧,把鹬那长长的嘴死死地夹住。就这样,它们谁也不让谁,拼着性命僵持在一起。这时,一个老渔翁刚好从这里经过,说了声:“下酒菜有了。”轻易地将鹬和蚌收入囊中,扬长而去。
这是有名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成语故事。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很容易得知:鹬和蚌之所以成了渔翁的下酒菜,就是因为它们过于执著,它们的思维已成定式,谁都舍不得放弃而造成的。
人亦如此,有时较之动物更是固执。执著于名与利,执著于一份痛苦的爱,执著于幻美的梦,执著于空想的追求。数年光华逝去,才嗟叹人生的无为与空虚。适当的放弃才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出现失误与过错在所难免,一时的失误与过错不能代表我们将来也会出现失误与过错,不能依此来评价我们的将来和一生,大可不必记在心里,负罪内疚。否则,只会束缚我们的手脚,禁锢我们的思想,影响我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使我们碌碌无为。这种失误与过错,我们更要舍得放弃。
莎士比亚说过:最大的无聊是为了无聊而费尽辛苦。历史上曾有许多人热衷于永动机的制造,有的甚至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却无一成功。达·芬奇也曾是狂热的追求者之一,然而一经实验他便断然放弃,并得出了永动机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结论。他认为那样的追求是种愚蠢的行为,追求“镜花水月”的虚无最后只能落得一场空。
如果一个人执意于追逐与获得,执意于曾经拥有就不能失去,那么就很难走出患得患失的误区,必将会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甚至走向极端。为物所累,将成为一生的羁绊。“执著就能成功”曾经是无数人的励志名言。不错,在岁月的沧桑中背负着这份执著,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尽管筋疲力尽,伤痕累累却不曾放弃;直到岁月在艰难中踯躅而行,蹉跎而逝,才蓦然发现现实的残酷是不允许我们有太多奢望,所谓的执著也不过是碰壁之后一份愚蠢的坚持。于是,我们需要反思。一个人注定不可能在太多领域有所建树,要学以致用,要根据自己的实际,不能不顾外界因素和自身的条件而头脑发热,草率行事,要清楚追求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心中那座最高的山,痛定思痛后我们依然要选择适时放弃,放弃那些能力以外、精力不及的空想,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在惋惜之余我们得到最大的解脱,同时发现幼稚的激情已被成熟和稳健所代替,生命因之日渐丰腴起来。谁说这样的放弃不是一种明智?
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舍得放弃,把过去的成绩与失误统统忘掉,并迅速转入新的生活,在工作中重新激发创业的激情与壮志,重塑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为自己明天事业的兴旺发达增砖添瓦。
执著的追求和达观的生活态度从来就不是矛盾的。所谓“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退一步海阔天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都恰恰道出了前人在有限的生命里面对无限的大千世界时的感悟。
舍得放弃,说到底是一个人真正属于了自己,真正懂得了如何驾驭自己。
12。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中国有句老话: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去除那些对你是负担的东西,停止做那些你已觉得无味的事情。只有放弃才能专注,才能全力以赴。
当然,我们在这里并不是反对大家去努力奋斗,只是说相对于无止境的成就来说,一个人达到个人所能及的成就也就可以了。由于每个人的能力不一样,所以就每个人达到何种成就来说又是不同的。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人一旦出名,是要注意自己的安全问题的。与其看着自己奋斗一生的东西毁于一旦,不如在生活中过一种平稳、安定的日子,这样的生存也未必就不比大起大落好。这是一种生存哲学,也是一种生存艺术。知足的人往往比其他人过得充实,过得快乐。
有一位房客回到住处后,发现他的房东正在挖屋前的草地。他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似的问:“这些草你要挖掉吗?它们是那么漂亮,而你又花了多少心血呀!”
“是的,问题就在这里,”房东说,“每年春天我要为它施肥、松土,夏天又要浇水、剪割,秋天要再播种。这草地一年要花去我几百个小时。”
房东在原先的草地种上了一些柿子树。秋天的时候,柿子树上挂满了一只只红彤彤的“小灯笼”,可爱极了。这些柿子树不需要花什么精力来管理,使房东可以空出时间干些他真正乐意干的事情。
适时放弃是一种智慧,会让你更加清醒地审视自身内在的潜力和外界的因素;会让你疲惫的身心得到调整,开始新的追求,成为一个快乐明智的人。有的人不愿放弃是因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客观事物,或者不能正确地审时度势。放弃不应是心血来潮的随意之举,也不应是无可奈何的退却策略。而应是对客观情况的缜密分析,是沉着冷静、坚强意志的结果和体现。正确的放弃是成功的选择。
1976年,英国探险队成功登上珠峰,下山时却遇上了狂风大雪。如果扎营休息,恶劣天气很可能导致全军覆没;而继续前行必须放弃随身的贵重物资和宝贵的资料,还要在食物缺乏、随时有失去生命危险的情况下前进10天。这时退役军人莱恩率先丢弃了所有的随身装备,并和队友们忍受着寒冷、饥饿和疲劳,相互鼓励着不分昼夜地行走,只用了8天的时间就到达了安全地带。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生死攸关的有关放弃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地对待和选择放弃。
人的执著常常被奢望所鼓舞。世间太多美好的事物已成为我们苦苦追求与向往,成为活着的一大目的。殊不知我们在不断拥有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失去。为金钱所累,为名利所累,而最终付出的将是健康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适时的放弃是对生命的呵护。当今社会残酷的竞争带来的是沉重的压力和难言的负荷。2005年,傅彪、高秀敏猝然离世,紧随其后是年仅38岁的网易代理首席执行官孙德棣“过劳死”,不禁令人顿生感慨。由于长期超负荷运转,致使这些年轻的生命过早凋零。也许他们在倒下的瞬间才明白:人生一世,健康才是最大的财富,钱物也难保性命。人生苦短,那种以生命为代价的磨损是沉重的,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弥补的。为将来着想,为长远考虑,为何不学会适时而放呢?
适时放弃,是一种睿智,是一种豁达。它不盲目,不狭隘。
适时放弃,对心境是一种宽松,对心灵是一种滋润。它驱散了乌云,清扫了心房。有了它,人生才能有爽朗坦然的心境;有了它,生活才会阳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