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于期回到城外军营,王翦率兵与之大战一场,樊于期虽然骁勇,但终因寡不敌众,败回城中。樊于期不分白天黑夜,亲自带兵巡察,不时出城外厮杀,但也只是苟延残喘。潜入城中的杨端和见秦军攻打猛烈,深夜叩见长安君,晓以利害。长安君全没主见,只是把杨端和留在身边,作为救命稻草,每日唉声叹气,惶惶不可终日。
樊于期驾车拜见长安君,告知马上出奔他国之事。长安君害怕回不了咸阳,犹豫不决,樊于期催促再三,请长安君早下决心。正好秦兵攻城甚紧,樊于期率兵出城死战。
杨端和陪长安君登城观战,只见樊于期左冲右突,非常艰难,最终人困马乏,抵挡不住,奔回城下,大叫:“开门!”
杨端和持剑在手,大声叫喊:“长安君已经降秦,谁开城门,格杀勿论。”随即取出降旗招展。众军已见取胜无望,尽皆不动声色。长安君做不得主,只有流泪的本领。樊于期长叹一声:“竖子不可辅佐!”复杀开一条血路,逃向燕国而去。杨端和大开城门,迎接王翦大军入城。长安君自杀身亡。
秦王政下令杀掉跟随长安君造反的士兵,全城百姓全部迁徙边鄙。又悬五城之赏,万金之重,捉拿樊于期。
一场兵变就这样“其兴也勃,其败也速”,成为历史上快速翻过的一页。秦王政不仅借刀杀死了长安君,其所属军吏也尽皆斩首,还把屯留的百姓迁往临洮。临洮是秦国势力范围所能到达的最西边,可见处罚之重。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3世纪,战争的破坏和政治上的动乱进一步加剧了希腊各邦经济的衰落和贫富分化。当时斯巴达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这种情形促使斯巴达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人发起了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首倡改革的是国王阿基斯,他实施取消债务、平分土地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收效甚微。之后,国王克里昂米尼继续其事业。他用暴力手段推行改革,后来战死沙场。他死后,内比斯用更激进的形式进行改革。他驱逐贵族地主,平分其财产,因而遭到全希腊奴隶主阶级的反对。后来,在阿卡亚同盟和侵入希腊的罗马军队的联合镇压下,改革遭到失败。斯巴达从此走向衰亡。公元前192年,斯巴达被亚该亚同盟并吞,而亚该亚同里);久被罗马共和国所灭,斯巴达沦为罗马共和国的领土,从此不再以独立城邦的姿态出现。
延伸阅读
许多学者认为樊于期应该就是另一个秦将桓齮,音同而通假,必是燕人口音有所变异而见诸史册为不同。
著名历史学家杨宽持这一看法,认为《秦始皇本纪》详载屡次出战秦将姓名,独不见有樊于期,而桓齮在始皇十四年的败走,正与燕太子丹的十五年由秦归国在时间上恰好相当。且此后再不见桓齮为秦将事,所谓“走”当是大败后畏罪逃走。
自然,也有不少反对这种看法,司马光在记载此战事用“复战于宜安、肥下,秦师败绩,桓齮奔还”,看来也是不认同这种看法。仔细分析,的确是存在着许多疑点。
历史考证是在遵循史料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断的,归纳起来,认为同一个人的理由大致分两个方面:一是对樊于期来说,之前没有他的记载,而名字发音又如此相近;二是对桓齮来说,战败时间恰好吻合,且此后再无桓齮为秦将事。
但以现存的史料和桓齮于十八年战死的记载,只能认定桓齮与樊于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7.加冠亲政
时间公元前238年
人物赢政
日月如梭,光阴荏苒,在激烈的斗争中,秦王政已长大成人,他该亲政了。
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赢政21岁,按照当时的古代传统,秦王室要为他举行一个加冠和佩剑的仪式。
加冠,是古代中国从西周以后就确立了的一项重要礼制。当时的人认为,士人20岁才算成年,才能取名“字”,才可以任职当官,生养子女。因此,在20岁时需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由长辈为他们戴上特制的成人帽,称为“加冠礼”。而国王的加冠礼,则意味着从此以后,年轻的国王就要走到前台,执掌大权,亲临朝政。
佩剑是秦国特有的礼制。在当时,剑是表示身份地位的一个重要标志。日常生活中,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意佩剑的。对于成年人佩剑,秦国历史上一直有十分严格的规定,直到公元前409年(秦简公六年),才允许“吏初戴剑”,至于国君,也只有在举行了加冠礼之后,才能郑重地将剑佩在身上。
四月,已到法定亲政年龄的嬴政从咸阳抵达雍城(今陕西凤翔县城南)。雍城因邻近雍水而得名,距咸阳数百里,地势高远,为秦的故都。当年的秦穆公,就以雍为基地,扩疆千里,遂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因雍城曾经是秦国的故都,从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元年)到公元前383年(秦献公二年)的294年间,秦国的国都一直在此。后来,秦都东迁到栎阳,继而又迁至咸阳,但雍城并未废弃。雍城的城市规模宏大,街道整齐,市面繁华。因此,秦的宗庙也建在这里。秦宗庙是城池中建筑最严整的建筑群。据后人考证,建有都宫门、中庭、祖庙、昭庙、穆庙、胜国之社等宏伟建筑。秦国的一些重大典礼,如祭祀祖先,都到雍城举行。历代国王及后妃死后,也大都葬于此地。
加冕这一天,在隆重的仪式中,秦王政走进雍城蕲年宫。秦王政一身冕服,坐于案前。樗里衿持镇秦剑侍坐一旁,神情激动,充满期待。
秦王政说:“衿伯,请将定秦剑取来,政看下。”
樗里衿快速将装有两把定秦剑的饰盒取来,放在秦王面前,退下。
定秦剑在四年前由名师甘胡子铸造,共铸两把,三年始成。一把埋在咸阳观台之下,一把秦王政随身佩用。
秦王政默默抽出定秦,将定秦持于眼前。不经意回想起年幼时初见吕不韦送自己“布武”时的情形,“布义行刚,止戈为武”,这是父亲庄襄王对自己的期待,“这个字是王字,你长大要做天下的王,记住了吗?”年幼的秦王政认真的点了点头。
“为王九年,今天,今天终于要加冠亲政了,”秦王政看着定秦,悄然泪下,“父亲,您在天之灵见到今天,也会感到欣慰吧。您的儿子政要亲政了。您送我的布武剑我会珍藏,今天,政有了自己的剑。”
秦王政将定秦剑缓缓入鞘,放在盒中,深深跪拜,“定秦,请今后和政一起纵横吧。”
秦王政的加冠大典在雍城顺利举行。在奉常的主持下,相国文信侯吕不韦,昌文君驷车庶长嬴贲,纲成君蔡泽司礼,秦王政加冠,带剑,祭告先祖,新的一代秦王宣布亲政。从此时起就象征着秦之命运将系于其身,他要按照他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统一天下。
世界历史大事记
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分裂,埃及为其部将托勒密占据。公元前305年,托勒密正式称王,开创了埃及史上的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世纪是托勒密王朝的全盛时期。从公元前3世纪末开始,托勒密王朝逐渐衰落,到公元前30年为罗马所灭。公元前312年,亚历山大部将塞琉古占据巴比伦一带。公元前305年,塞琉古称王,建立塞琉古王国,王国统治中心是叙利
亚。公元前65年,罗马的庞培兵临西亚,叙利亚被侵占,塞琉古灭亡。
延伸阅读
在《秦始皇本纪》中尉缭说:“秦王为人,峰准,长目,挚鸟膺,挚,豺声。”郭沫若据此分析,秦始皇有生理缺陷:“峰准”就是马鞍鼻,“挚鸟膺”就是现代医学的“鸡胸”,“豺声”表明气管炎;其胸形、鼻形变异与气管炎常发,显示他是个软骨病患者。
而史学界大部分专家认为,秦始皇是一个英武潇洒、相貌堂堂的人。翦伯赞先生曾推断,秦始皇的相貌应是相当漂亮的。
那么,秦始皇到底是英武潇洒还是身形猥琐呢?北京大学历史系、秦汉史专家刘华祝认为,关于秦始皇的长相,历来文献记载较少,但在《纬书》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纬书》相当于汉代的经书,早年我国没有发现,八十年代末期才从日本运回。
《纬书》中的《易纬》、《春秋纬》和《礼纬》中都有关于秦始皇的记载。从这些书中,我们基本可以推断出秦始皇长相的全貌。他“虎口”、“日角”、“隆准”、“长目”、“鸷鸟膺”。虎口,就是说他的嘴巴张得像老虎的嘴巴;日角,就是说在他的两眉之间有一块鼓起来的骨头,史书上的汉光武也是这样;隆准,就是鼻子很高;长目,就是说他的眼睛细而长,很像我们现在西北一带的人;鸷鸟膺,是指胸骨突了出来,应该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鸡胸。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根据《礼纬》的记载,秦始皇的个头特别高,有八尺六寸,相当于今天的一米九八。他的腰围是七围。关于围,现在有几种解释,有人认为合抱为围,有人则认为一尺为围,也有人说五寸为围。当时的一尺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七寸。如果是五寸为围,那么秦始皇的腰为三尺五寸,那么就太细了。刘华祝认为,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一尺为围则较为可信。根据现在的尺寸,秦始皇的腰围应相当于今天的四尺七八。刘华祝说,秦始皇这样的一个形象,在今天看来,毫无疑问是非常的高大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