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拐角遇到爱歌词 > 第三章 一颗平常心幸福来自完美心态(第2页)

第三章 一颗平常心幸福来自完美心态(第2页)

第二幅画也画了几座山,山形阴暗嶙峋,山峰尖锐孤傲。山上的天空漆黑一片,闪电从乌云中落下,降下了冰雹和暴雨。

这幅画和其他作品格格不入,不过如果仔细地看,可以看到险峻的岩石堆中有个小缝,里面有个鸟窝。尽管身旁风狂雨暴,小燕子还是蹲在窝里,悠然自得。

国王将朝臣召唤过来,将首奖颁发给第二幅画,他的解释是:“宁静祥和,并不是要到全无噪音、全无问题、全无辛勤工作的地方才找得到。”

宁静与淡泊才是生活的真谛,只有洞悉了这一点,我们的生活才能紊而不乱,缓而有序,不骄不躁,去创造和经营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宁静祥和的感觉,能让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能维持心中一片清澄。这才是宁静的真谛。

品味幸福,从生活经验中找到人生乐趣

这是一位作家讲述的故事:

明天就要爬三清山了,我把与我同住一室的旅伴托给了一位男士:“她有恐高症,请你在乘缆车时照顾她。我恐怕会晕车,不能照顾她。”我说。

第二天,我们一行来到了乘坐缆车的地方,将与我同坐的是一位男士,他瞧瞧我说:“我和一位女士同坐啊。”这是一些男士们惯常说的一句话,但从他的话语中似乎听不出男士们说这句话时惯常露出的那种轻松诙谐的语气。

进到缆车上,那位男士开始到处寻求扶手。“怎么连个扶手都没有呢?”他有点失望。缆车开动了,那位男士对我说:“不好意思,我有恐高症。我在家里往天花板上安个灯泡都是我老婆做的。”原来如此,我这才想起他临上缆车时那句话的含意,原来他希望有个男士与他同坐,好照顾他。

“我倒是不恐高,但我恐怕会晕车。如果刮起风来,缆车一摇晃,我就可能会晕。记得……”我一边说,一边懊丧地想:怎么这么巧,昨天刚送走了一个“恐高症”,今天偏又遇上了一个“恐高症”。一时间,缆车中的两个人,一个在诉说着她的晕车症状,一个在诉说着他的恐高症状。

“你还好,不怕高。”“恐高症”对我说。

“高有什么可怕的,我一点都不觉得怕。你别总想着它啊。”我说。这时,我突然想到:我又干吗要总想着晕车呢?

“你瞧,那棵树上的花好漂亮,那是什么树啊?”我有意把话扯开。

“这你都不知道?你大概是城里人吧,我们县城里有很多小山丘,上面长了各种各样的树。这是……”他滔滔不绝地对我讲开了。

我们一起欣赏着窗外的美景,谈论着各自了解的植物的知识。我们从野生植物谈到了野生动物,从大自然谈到了人生的感悟……我们愉快地交流着,把恐高症和晕车症全抛到了脑后。

与其把注意力总放在恐高和晕车上,不如去欣赏窗外美丽的风景。在人生的道路上懂得欣赏风景的人,才会把不幸和烦恼抛到脑后,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另外有一个异曲同工的故事:

从前在山中的庙里,有一个小和尚被要求去买食用油。在离开前,庙里的厨师交给他一个大碗,并严厉地警告:“你一定要小心,我们最近财务状况不是很理想,你绝对不可以把油洒出来。”

小和尚答应后就下山到厨师指定的店里买油。在上山回庙的路上,他想到厨师凶恶的表情及严重的告诫,愈想愈觉得紧张。小和尚小心翼翼地端着装满油的大碗,一步一步地走在山路上,丝毫不敢左顾右盼。

很不幸的是,他在快到庙门口时,由于没有向前看路,结果踩到了一个洞。虽然没有摔跤,可是却洒掉了三分之一的油。小和尚非常懊恼,而且紧张得手都开始发抖,无法把碗端稳。终于回到庙里时,碗中的油就只剩一半了。

厨师拿到装油的碗时,当然非常生气,他指着小和尚大骂:“你这个笨蛋!我不是说要小心吗?为什么还是浪费这么多油?真是气死我了!”

小和尚听了很难过,开始掉眼泪。另外一位老和尚听到了,就跑来问是怎么一回事。了解以后,他就去安抚厨师的情绪,并私下对小和尚说:“我再派你去买一次油。这次我要你在回来的途中,多观察你看到的人和事物,并且需要跟我做一个报告。”

小和尚想要推卸这个任务,强调自己油都端不好,根本不可能既要端油,还要看风景、做报告。

不过在老和尚的坚持下,他只有勉强上路了。在回来的途中,小和尚发现其实山路上的风景真是美。远方看得到雄伟的山峰,又有农夫在梯田上耕种。走不久,又看到一群小孩子在路边的空地上玩得很开心,而且还有两位老先生在下棋。这样边走边看风景,不知不觉就回到庙里了。当小和尚把油交给厨师时,发现碗里的油装得满满的,一点都没有洒。

真正懂得从生活经验中找到人生乐趣的人,才不会觉得自己的日子充满压力及忧虑。

生活中有逆境也有顺境,无论处在哪种环境,都不能忘记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因为很多的压力和烦恼都是在欣赏中忘却的。

无欲则刚,以退为进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人能他与相争。

可惜的是,两千多年来,能参悟和运用这一箴言的人如凤毛麟角。在名利权位面前,往往争得你死我活的,结果大都落得个遍体鳞伤、两手空空,有的甚至身败名裂、命赴黄泉。

若人们都能学会以平常心观不平常事,则事事平常。平常心不是“看破红尘”,也不是消极遁世。平常心应该是一种境界,平常心是积极人生,平常心是道。不以物喜,不以己忧;无时不乐,无时无忧。工作本极平常,敬业不衰,全力以赴,竭尽心智……

江南有一个大家族,老爷子年轻时是个风流种子,养了一大群妻妾,生下一大堆儿子。眼看自己一天比一天老了,他心想:这么大一个家当总得交给一个儿子来管吧。可是,管家的钥匙只有一把,儿子却有一大群。于是,儿子们斗得你死我活,不亦乐乎。这时,只有一个儿子默默地站在一边,只帮老爷子干事,从不参与争斗。争来斗去,老爷子终于想明白了,这把钥匙交给这群争吵的儿子中的任何一个,他都管不好。最后,老爷子将钥匙交给了不争的那个儿子。

同样道理,我们在日常交际中,对人对事也要善于制怒控愠。

歌德有一天到公园散步,迎面走来了曾经对他的作品提过尖锐批评的评论家,这位评论家在歌德面前高声喊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却克己忍让,幽默地答道:“而我正相反!”

歌德一边说,一边满脸笑容地让到一旁。歌德的忍让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吵,也显示了自己的心胸和气量。

清朝中期,有个“六尺巷”的故事。据说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让三尺。叶家见后,也主动退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古代开明之士尚能如此,今人处世更应该棋高一着。

常言道:“佛面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可笑之事。”佛能如此豁达,如此容人之量,我们身为万物之灵的人为什么不能呢?

人佛本一身。佛能,人也应该能!

容与忍往往是统一的,这不是懦弱,也不是个人做事原则的背叛,而是以退为进,在容忍中寻找事情解决的最佳方案。

心有多大,世界才有多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