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一、授书要随各人资质,限定行数不可或多或少,不可人人画一,亦不可勉强多读。”
“一、诸生清晨到齐,将昨日书读五遍即背,要极熟。再理近边带书三首,熟背。背毕,将本日所授分作两节读二三十遍,才放早饭。”
“一、早饭后先读会上一节,再读会下一节,巳时讲书。”
“一、讲书。每日要诸生轮番讲,还不明者,先生再讲之。”
“一、看书毕,仿临法帖一副送呈先生,较其美恶以行赏罚。”
。。。。。。
“一、诸生勤学好问、有进益守规矩者记录在簿一分,积至十分,关白塾长,给纸笔犒赏。”
“一、诸生各坐案头勤做功课,不得彼此往来闲谈游嬉,亦不得借问难为由交头接耳。”
“一、先生在馆以督率诸生为职业,凡一切交友、文会、庆吊、饮燕之类俱当谢绝。”
郑应昌看到这彻底傻了。
这个年月,私塾、社学、书院,甚至州府县学、国子监里的规矩,都没有陈凡订的详细。
这里面不仅规范了各个学生每天什么时段应该做什么事。
还规定了学生们在塾堂里的奖惩措施。
甚至连社学的夫子,也就是他。。。。。。唯一的员工都有要求。
教学期间,不能交友,不能参加文会,不能参加婚丧嫁娶、不能出去跟人喝大酒。
。。。。。。
“我这是来上工还是坐牢?”
陈凡笑道:“郑兄以为每年十五两银子是那么好拿的?”
郑应昌竖着大拇指对陈凡道:“你比我们乡里那王老财还要狠,在下服了!”
郑应昌虽然表面上一副不情不愿的样子,实则心里却在暗暗佩服陈凡。
现在很多地方的社学、书院,都是宽进宽出。
夫子只跟和尚似得,到了点去堂上念会书,到了放课时间,书本一夹便也走人,完全不管孩子。
有孩子的父母问起,要么说是孩子不争气,要么说是孩子天资鲁钝。
甚至还有的夫子让孩子回去默书,叫孩子父母监督的。
人家花钱送孩子来你这读书,最后一个回旋镖打自己脸上去了,结果还是要自己管孩子。
读书识字的还好,那些大字不识一箩筐的百姓怎么办?
而陈凡这就不一样了。
不仅在学问上对孩子有规定,而且还在德行上也做出了不少要求。
若真能严格执行下去的话。
那从弘毅塾出来的孩子,能不能考中进士他不敢保证,但最少不会成一个滥赌懒惰的败类。
郑应昌到这会儿才开始有点觉得,自己找得这份“工”,似乎有点儿意思啊。
就在郑应昌以为陈凡已经弄完了社学的规矩,准备上床休息的时候,谁知陈凡又拿出一张纸来,在上面写了起来。
“凡士庶子弟入学者,先之以文公《小学》,使之爱亲敬长,隆师亲友大义。”
“然后进之以《大学》、《中庸》、《语》、《孟》,并各听其中习读,以广见闻,示之圣功。”
“前者之先圣经典熟读能背,并能讲解之后,再读《四书集注》、次读《五经》传注、《周礼》、《仪礼》、《三传》、《国语》、《国策》、《性理》、《文选》、《八家文集》、《文章正宗》及应读史传、文集等书,依朱子读书法,用书程册子,人各一本。。。。。。”
好嘛!
人家又拟上课程表了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