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其实真正的古代读书人,像那样儿的是少之又少。
真正的科举入仕,讲究的是“科举必由学校”。
也就是说,只要你走科举这条路,那等你考中秀才之后,除非你不准备往下走了,那么,你就一定要进学校读书的。
国家开办的国子监、州府县学相当于公立学校。
各地书院相当于私立学校。
但即使这些读书人在私立学校里读书,名义上仍要在公立学校里挂名。
那么,假如一个人考中了秀才,然后就想:“我以后不考了,考个秀才,给家里免除徭役就行!这样,我连书都可以不看了。”
这种想法可不可行?
只能说:“白日做梦。”
学校的管理是十分严格的,在公立学校读书的读书人每日的学习内容跟后世的学生没什么两样。
地方学校生员除了学习经义,还要学习书法、算数、法律、公文写作。。。。。。。
有教学,那就必然有考试。
考试分为几种,一种是月考和季考,用来督促检查生员的学习进度,一般由地方儒学的教官、教谕主持。
比如明代的王廷相就曾说过:“教官每月将终,会集生员,当堂考试一次。其已成材者,《四书》、经义、论、策各一篇;未成材者,《四书》、经义各一篇。初学,破、承、对句各三首。”
“每一季将终,提调官会集生员,当堂考试一次,出题与月考同。”
“凡季考之月,免其月考,考毕各较高下,书以小榜,于明伦堂张挂!”
这是公立学校的月考和季考。
这只算的是小考。
除了月考和季考,公立学校还有岁考和科考。
这两样考试可就要了混日子读书人的命了。
甚至可以说,这两样考试,决定着生员的荣辱和前程,故而十分受到读书人的忠实。
岁考和科考是提学道提督学政时最重要的一项任务。
他在三年任期内要两次按临各府。
并且对各府与所辖州县在学生员进行岁考和科考。
其中考试成绩的优劣,决定了该生员能否升级或者加以惩罚。
而且,还决定了下一科该生员能否参加乡试考试。
什么叫能否升级?
州府县学里生员参加岁考后,会被提学大宗师按照考试成绩划分为六等。
一等:如果廪生有缺,可以充补。(廪生,生员中学习最好的,除了可以免除徭役,朝廷还会给予廪米,虽然不多,但节省些,也够一个读书人养活小家了。)
二等:给赏。(一般是几两到十几两银子不等,一等同样也享受这个赏赐。)
三等:如常。
四等:挞责。(州府县学有专门的竹板子,考到第四等就要当众被扒衣服,用竹板子抽后背,十几下,没有人身危险,但很失读书人的体面。)
五等:降级(原本的廪生、增广生降一等,附生降为青衣。州府县学有三个层次的学生,一个是廪生,第二是增广生,不发廪米,但免差役。附生则是诸生之末,不限名额,附生不准参加乡试,但在科考中获得一二等,就可以参加了。青衣:秀才的生员服本是蓝色,专业名词叫澜衫,但附身考得不好降无可降,那就夺了你的澜衫,让你仍穿普通读书人穿的青衫,总之在那个时代时很丢人的事情。)
六等:黜革。(一般不会给六等,人家考个功名不容易,除非做了很恶劣的事情。比如大逆、比如考试舞弊、比如犯了什么事被地方官告到大宗师那里,要求革除该生功名、比如你数次岁考不及格,全没有学生的样子。)
陈凡心中疑惑,自己一个童生,还没经历过岁考,你因为这件事找我作甚?
就在他疑惑之时,周教谕有些尴尬道:“吾有一侄,前次岁考腆列五等,奈何这小子原本的社学业已除名,故而发社无有去处,那小子与我分说,想来你这弘毅塾发社,还请陈夫子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