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眼眶红了,可眼泪泫泫未落,怕弄花了妆。她容颜衰败,后宫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出生,于是同寝时渐觉不安,唯恐皇帝哪天厌弃了她这张脸。
万贵妃按住眼角,笑了笑,“我的不易只在这后宫之中,皇上的不易却在天下之内。若不是倚仗皇上,我哪里有今日呢。”
皇上听了却沉默了,摩挲着贵妃的手背,过了一会儿才道:“别这么说,是朕倚仗你,才有了今日。”
唐春站得近,皇上说话也未压低声音,她听得清清楚楚,不觉心头一跳,诧异地望向帝妃。
皇上他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一个皇帝,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废太子了,他高立千千万万人之上,掌握生杀大权,居然还能说出这样的话,丝毫不回避过去的落魄、弱小。
世上还有比这更动听的情话吗?
两人依偎在一起,容不下旁人。他们几个都识相地悄悄退了出去。
唐春与汪直走到院中,大家四下散了,她觑着汪直脸色,杵了杵他的胳膊,低声道:“你怎么回事,娘娘的好日子你撂脸子?刚才娘娘可看你好几回了。”
汪直翘起一边嘴角,抱臂讥笑道:“你懂什么,跟着瞎高兴?虽说这次册封以娘娘为首,可到底是为谁办的咱们心里都清楚。这样的封妃大典成化二年有一次,是为了咱们娘娘的皇长子,这次呢?替别人挨骂,为他人作嫁衣。
唐春不语,心情也跟着沉重起来,不禁回头看了看殿内依偎的两人,说不出的怅然。
万贵妃后来对唐春说,关于荆襄之乱,历时十二年,终于尘埃落定。由于今年河南歉收,大量饥民涌入荆襄之地,使得局势再次混乱。
镇压近十年,流民主力死得都差不多了。皇上认为是时候改变政策。
这次皇上派遣原杰去治理,原杰对赈灾很有研究,他心怀百姓且手段强硬,不畏权贵。是以他今年已经六十岁了,皇上还要重用他。
原杰到荆襄后,重新划分区域,在郧阳县设置郧阳府,同时在其他各县设新的府县,调任合适的官员,让流民们归附当地户籍,就地安家。现在流民们已得到妥善安置,不会再生事了。
郧阳府的设立,不仅结束了成化年间的两次流民叛乱,更是百世之利。从成化十二年开始,它的存在一直延续了四百多年。
万贵妃道:“一转眼十二年都过去了,我和皇上每每提及此事,都觉得可惜。”
她说的是唐春的父亲,成化元年随军出征,再也没回来。
而唐春那年五岁,父亲常年在军队中,她对父亲的印象很模糊,也没有什么感情。
万贵妃拉过她的手,似有怀念,“你母亲和我相识于微贱,共苦过,却没来得及同甘,她就去了,连她的丈夫都为了大明而死。”
“她信得过我,把你交给我,让我给你寻个养父母。这我倒食言了,你一个孤女,放在别人家里被欺负了都有冤无处诉。我思来想去还是留在我身边最好,风吹不着雨打不着,等你长大再给你寻门好亲事,做正妻,也不辜负了我和你娘的情谊。”
唐春略有哽咽,不管怎么说,万贵妃对她也是尽心尽力了。让她吃得好住得好,在皇宫里有一席之地。
她道:“皇上和娘娘把我养大,待我好,小春心里都记着。小春顽劣,总叫娘娘担心生气。可我五岁就在娘娘身边,对小春来说,您是世上对我最好的人,我一辈子都报答娘娘。”
万贵妃笑了笑,点了点她的鼻子,“你能报答我什么呀,有一个汪直让我提心吊胆就够了,你啊少惹事,我就阿弥陀佛了。”
唐春嘻嘻一笑,眼下气氛伤感,她想了一想,说:“娘娘,我最近刚学了一个好玩儿的东西,我给您看看吧。”
万贵妃好奇,“什么呀?”
她附在贵妃耳边,悄悄地说了一通。
贵妃一听,佯装恼怒,“好啊你,居然敢去那种地方!”
唐春讨饶,“娘娘莫气,我再也不敢了。”
贵妃找来十来位宫女太监,莲儿拿着八枚铜钱,讲起了规则,“咱们轮流掷,每次出一样东西,谁先掷得八个铜钱全部一个面朝上,或是一半一半,就能把东西拿走。不拘贵贱,谁拿到贵妃娘娘就赏给谁。”
众人一看,一张圆桌上摆满了东西,有吃的如栗糕,糖蜜糕,雪蒸糕,胡饼,金橘瓜果一类。有用的如钗环戒指,珠花耳坠,织金荷包香囊,绢纱扇,木樨香,小玉珠,银丝盒子,连一套茶具都拿出来了。
起初他们面面相觑,扭扭捏捏地不敢动手。莲儿看他们窝囊模样不禁心急,没看见贵妃娘娘脸色不好了么!
这时中间一个宫女走出来,朗声道:“奴婢谢皇贵妃娘娘赏。”
然后从莲儿手里拿过铜钱,往地上一抛。
唉,众人伸长脖子,然后一叹,差了一个,没凑齐一半一半。她也没沮丧,又安静地退了回去。
她这一开头,后面的人胆子就大了,轮流掷起来,围在一块一会扯着嗓子大声叫好一会唉声叹气,热闹得跟菜市场似的,完全忘了贵妃还坐旁边看着呢。
有运气好的拿走了好几样东西,里面不乏稍稍值钱的,自己抱怀里,嘴笑得咧到耳朵根。
唐春见他们吵闹,一时担心自己出了馊主意,惹得贵妃不乐意。再一看,却见贵妃拿着帕子捂嘴,笑得眼睛眯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