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宇轩所说的“医馆评级制度”,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千层浪。
他详细制定了评级标准,涵盖医馆设施、医生资质、药材质量、诊疗效果等等,力求公平公正公开。
这些标准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借鉴了现代的医疗管理体系,并结合了古代的实际情况,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消息一经公布,百姓们奔走相告,纷纷表示支持。
长期以来,他们深受庸医之苦,如今有了评级制度,就能有效地区分好医馆和坏医馆,看病就医也更有保障了。
许多患者更是自发组织起来,到衙门表达他们的支持,这让柏宇轩的改革之路更加顺畅。
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
一些传统医家,特别是以陈太医和王老中医为首的保守派,对柏宇轩的改革措施嗤之以鼻。
他们认为,医术是神圣而不可量化的,评级制度是对传统医学的亵渎。
陈太医在太医院公开反对,言辞激烈:“柏大人,你这是异想天开!医术讲究的是经验和传承,岂能用这些冷冰冰的标准来衡量?”王老中医也附和道:“没错!评级制度只会滋生攀比和腐败,败坏医德!”他们暗中煽动一些医馆拒绝配合评级,散布谣言,制造恐慌,给柏宇轩的改革之路设置重重障碍。
面对这些阻力,柏宇轩并没有退缩。
他将评级标准张贴于城中各处,让百姓们评判,又邀请了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中医参与评级工作,以示公平。
“评级不是为了打压,而是为了提升。”柏宇轩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道,“只有不断地完善和提高,才能更好地服务百姓,悬壶济世!”他的话掷地有声,赢得了更多百姓的支持。
是夜,南诗雅看着伏案工作的柏宇轩,为他轻轻揉捏肩膀。
“宇轩,陈太医和王老中医联名上书……”她欲言又止,柏宇轩放下手中的笔,握住南诗雅的手,眼神坚定:“我知道,他们明天要来和我辩论。”
翌日,太医院内气氛凝重。
陈太医和王老中医带着一众支持者,与柏宇轩对峙。
陈太医率先发难,指着柏宇轩带来的评级标准,声色俱厉:“柏大人,你这评级制度,完全是纸上谈兵!它根本无法衡量一个医者的真正水平!”王老中医捋着胡须,摇头叹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岂能说改就改?你这评级,分明就是扰乱纲常,祸乱医界!”
柏宇轩面色平静,不慌不忙地回应:“两位老先生,我并非要否定传统,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今医馆良莠不齐,百姓苦不堪言,难道我们不该有所作为吗?”他指着标准中的一条,“例如这条,要求医馆必须保持清洁卫生。难道这也有错吗?难道让病人置身于污秽之中,才是符合祖宗的规矩吗?”
陈太医被驳得哑口无言,王老中医还想再辩,却被南诗雅巧妙地打断了。
她上前一步,盈盈施礼:“两位老先生,评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不断完善的。我们也希望能够听取各位的意见,共同制定出更合理的标准。”她顿了顿,又道,“而且,评级并非强制执行,而是鼓励医馆自愿参与。那些真正有实力的医馆,又何惧评级呢?”
南诗雅的几句话,既维护了柏宇轩的颜面,又给了传统医家一个台阶下。
陈太医和王老中医面面相觑,一时不知该如何作答。
南诗雅巧妙地化解了这场争论,她看向柏宇轩的眼神充满了崇拜,柏宇轩也回以赞许的目光。
正当双方僵持不下时,一个声音从门外传来:“柏大人,草民有话要说!”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拄着拐杖的老者颤巍巍地走了进来……
正是之前在医馆看病的孙病患者。
孙病患者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到众人面前,老泪纵横:“柏大人,您这医馆评级好啊!草民之前被庸医误诊,差点丢了性命,多亏了您整治医馆,才让草民捡回一条命啊!”他声泪俱下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在场众人无不动容。
孙病患者的出现,如同导火索一般,引爆了更多患者的共鸣。
他们纷纷涌入太医院,讲述自己被庸医坑害的经历,控诉着医馆的乱象,声援柏宇轩的改革。
汹涌的民意,让陈太医和王老中医等人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