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远离诱惑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狩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这番话所提出的缤纷的色彩、铿锵的音乐、鲜美的食物、刺激的玩意儿和稀有的珍宝,均往往令人迷失理智,放弃追求遥远的人生目标。要抗拒感官上的诱惑,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开它们。欧洲中世纪的修士退居修道院,避免世俗的烦扰;佛家子弟不近酒色,以求修成正果;名贤隐士“结庐在人境”,避开车马的喧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些都是回避诱惑、返璞归真的例子。
远离诱惑虽然是比较被动的方法,但却很有效。有专家研究显示,在延迟享乐的测验中,如果孩子不将视线放在糖果上,在等待期间张望房间内的其他物件,或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唱歌、玩耍或尝试入睡,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他们便较能延迟满足。
另外,在等待期间,如果研究员用东西将糖果覆盖,也可以帮助孩子们延长他们的等待时间。
陶醉于快乐的思维中
远离虽然有效,但在生活中,有些诱惑是无法远离是避不开的。如果遇上这种情况,你可以尝试改变思维的内容。与其想着面前的诱惑,不如去回想过去发生的愉快事情。糖尿病人上自助餐馆前,可以尽量回忆一些愉快的经验,当他们到自助餐馆看到美味的食物时,脑海里仍充满着对过去美丽的回忆,食物对他们的吸引便相对地减低了。
有专家研究指出,在参加延迟享乐的测验时,如果研究员先请小孩想像3件令他们开心的事情,然后再教他们在等候时不断想着这些事情,他们便更能够延迟享乐了。
把诱惑虚拟化
佛家子弟抗拒诱惑的方法之一,是尝试参透“色即是空”的道理。倡曰:“楼上楼复楼外楼,楼台七宝锦心肃”,如果能参透外界的色相都是心理活动的后果,然后将诱惑虚拟化,便能达到庄子所说的“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的境界。
在某项研究中,研究员请一组将要参加延迟享乐测验的小孩将眼前的糖果虚拟化,他给小孩一个画框,教小孩用画框围着糖果,在等候时尝试将眼前的糖果幻想成画中的事物。
研究员请另一组小孩将虚拟的糖果想像成真实的糖果。他给这组小孩一幅图画,并教他们在等候时尝试将眼前所见的图像想像成真实的糖果。
结果显示,把图像想像成实物的小孩很难抗拒诱惑,等候了很短的时间便按铃要求即时的满足。相反地,将实物当做图像的小孩则能等候一段较长的时间。
“假作真时真作假,无为有处有为无”。这项研究指出,心理作用所起的效应,比实物造成的影响更大。确实,诱惑不完全来自外间的色相,也发自人们的心底。
这道理对延迟享乐有很实用的意义。如果在面对诱惑时,能将外来的引诱虚拟化,这些诱惑便不容易蛊惑人心了。
把诱惑抽象化
一个较容易但同样有效的方法,就是控制自己的思维,将外物诱人之处加以抽象化。
如果请参加延迟享乐测验的小孩,凝视着眼前的糖果,想像它们有多甜,放进口时,它们又是多香和多软,小孩不禁会垂涎欲滴,还恨不得马上把糖果放进口中。有研究显示,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等候的时间便相应很短。
可是,如果教这些小孩将糖果诱人之处加以抽象化,他们抗拒诱惑的能力便能大大提升。如果研究员在教小孩等候时,不断想着眼前的糖果就像天上的白云,白云是又白又轻,而糖果也是一样,跟白云很像,这样,小孩便能将糖果诱人之处抽象化,不会想到棉花糖放在口中时的滋味。在这种情况下,小孩较能抗拒诱惑,延迟享乐。
将诱惑抽象化对抗拒诱惑有很大的帮助。如果糖尿病人遇到美味的食品时,可以分析食品的成分、营养价值、含糖量和脂肪量。进行这种抽象的分析,可以将食欲冷却,帮助糖尿病人调节饮食。
那些缺乏意志力的人往往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无法抗拒诱惑。陈先生便是这样一位人。多年以后,他检视自己的生活不禁感叹地说:“对于自己,我真的感到很失望。我什么事都力求普通,升迁如此,薪水如此,而没有追求最好的强烈欲望,我虽然不喜欢在别人的后面,可也不想赶在别人的前面,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中庸之道吧。
当我身边的人一个个地超过了我,获得升迁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原先我手下的人也超过了我,成了我的顶头上司的时候,我才开始不平衡。但不久,我又为了自己求得了心理安慰:“人生苦短,需要快乐和享受,又何必如此拼命呢,你们要拼命就请先好了,反正我要慢慢地享受生活。”
陈先生在奋斗中贪图一时安逸,而不愿拼搏奋斗,这是缺乏意志力的表现。没有顽强的意志力,一个人最难以获得成功得到幸福。
远离虚荣
虚荣的魔墙阻隔着我们与成功握手,虚荣过强的人,很容易被赞美之词迷惑,甚至不能自持,以致走向了一个虚幻的世界。
其实虚荣心是人们普遍生存的心理现象,有一点点虚荣心,无可非议,人之生而为人,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如果虚荣过了头,不脚踏实地,那就成为阻碍成功的心理缺陷,已小有成就的人、易产生优越感的人尤会因此丧失戒心。
虚荣的魔墙阻隔着我们与成功握手,虚荣过强的人,很容易被赞美之词迷惑,甚至不能自特,以致走向了一个虚幻的世界。爱慕虚荣就是太渴望别人认可赞美,即使明知别人是拍马奉承,他还是愿意洗耳恭听,甚至即使是溢美之词。
那么虚荣应如何控制,我们怎么才能走出虚荣变得更为务实呢?
让我们先审视一下一个人寻求虚荣的原因吧。这将有助于你提出一些办法,消除虚荣的心理。下面列举出的都是人们爱慕虚荣的一些常:见的原因,其中大都是表现性的“好处”将人引入误区。
不要把支配自己情感的权力交付于他人。如果你情绪不佳(消沉、痛苦、抑郁等)是由于别人不赞许你而造成的,那么应由他们、而不是由你来对你的情绪负责。
如果是由于他们没有给你赞许而导致你情绪不佳,那么要你做出改变是不可能的,因为你情绪不佳是他们造成的,也是他们的过错。这样,你免于做出改变。
如果更觉得别人必须照顾你,因此你更可以重温自己的童年,并受到他人的爱抚、保护以及支配。
将自己情绪低落的原因归咎于他人,这样,不管你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你都可以找到替罪羊。
不无自欺地认为,你所奉为尊者的人对你印象都不错,因而很是得意,但是内心却十分不如意。只要别人比你更为重要,那么外表就比实质更为重要。
从别人对你的注意中求得慰藉,也可以就此从别人对你的注意中求得慰藉,也可以就此
向寻求赞许的其他朋友进行吹嘘。
使你更适应鼓励这种行为的文化环境,并为你赢得许多人的赞赏。
别人对你虚荣心的满足,其实根本的意义并不大,当别人在恭维你的时候,出于真心的只是少数,即使出于真心,有时也是不假思索地随便说了几句,更不用说那些出于某种目的的违心的恭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