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察举制,固然有其优点,但却同样具有着致命的缺陷,其一为重德而轻才,其二则与九品制一样,最终要沦为权贵把持的选官工具,尽管其中的权贵,有可能是士人出身,也有可能是寒人,但因为它采用的是推荐的手段,则必会为权贵的主观性所影响,缺乏公平性。
何况,东汉的灭亡,经济的发展,已经证明察举制不再适应新的形势,诸葛亮这时提出要恢复1日制,在方绍看来,显然有开历史倒车之嫌。
不过,当方绍将察举制的诸般弊端道来时,诸葛亮的情却显得有点不悦,冷笑道:
“我看中正你是言重了,若非察举制为朝廷输送大量的贤德之才,又如何能造就两汉四百年之辉煌。““两汉四百年辉煌,呵呵,先生,若果真如你所言,又如何会有董卓之乱?到最后,若非先帝大胆革新,行科举以收天下英才,当今之天下,恐怕不是姓曹就要姓孙了。”
方绍的言辞表明了他的不满,而且口气颇有些重,这是先前从未有过的。
诸葛亮脸色微变,不悦道:“凡事要因时而宜,科举制对陛下扫平天下确有助力,但时过境迁,该是恢复1日制的时候了,中正,你不可太过执着才是。”
诸葛亮决然如此,方绍还能有什么话好说呢,只得心怀不满的起身告辞。
回往府中时,王平、邓艾、姜维等嫡系心腹早已等候多时,他们都知道方绍是去与诸葛亮会谈,故而尽聚于此,焦虑的等待着结果。
当他们看到方绍的表情之时,便猜到了**分,王平皱眉道:“大司马,看来诸葛丞相是不打算站在我们这一边了吧?”
方绍摇了摇头,邓艾的神色也跟着肃然起来:“莫非,诸葛丞相他竞打算帮庞士元不威?”
方绍又摇了摇头:“丞相他谁的那一边都不打算帮,他是打算在我们争得不分上下,没有结果之时,提出恢复旧时察举之制。“在场之人,不是起于微寒,就是出身于低级土族,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获得如今的地位,不分贵贱,更为公平的科举制在他们这里更加能够得到认同感,当方绍说出诸葛亮的态度之时,大多数都显得有些惊讶和失望。
“察举制早就过时,岂能再用,这不是开玩笑嘛。”邓艾第一个站出来表示不满,作为一名从屯田民一路升为中领军的寒士,显然对察举制有着和九品中正制一样的厌恶。
方绍冷笑一声:“我们的诸葛丞相可不是在开玩笑,他一生的理想就是恢复重复两汉的辉煌,恢复1日时崩坏的礼乐,我早该知道他一定会这么做的。”
这时,姜维忧心忡忡道:“诸葛丞相若然成功,那天下间因察举制而获利之士,间接的就威了他的门生。而不论是庞土元,还是先生,经过此番失利,地位与名望必须因此受损,整个朝廷将来只怕就是诸葛丞相一手遮天了,先生,这个时候万不能退让啊。”
姜维的话让堂内的气氛一时沉寂下来,众人明显都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这些人不是方绍门生,就是方绍一手提拔,他们的兴衰荣辱,都与方绍的地位息患相关。如今方绍权势如日中天,使得他们也个个成为获益匪浅,如果方绍的权势被压制与削弱,他们自身的利益自然也将跟着受损。
所以,无论出于对方绍的感恩,还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此时的他们,无论如何都要坚决的站在方绍这一边。
“以诸葛丞相之权力和名望,如果他执意如此,恐怕……”
王平未尽之言,令众人的心中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沉寂之中,邓艾忽然道:“诸葛丞相虽然一手遮天,可是不要忘了最重要的一点,他对军队的掌控,主要依赖于大司马。依我看,干脆不不做,二不休一一”
邓艾越说越兴奋,众人尽也会意他的意图,神色随着他言辞的激烈而高昂起来,但是,就在邓艾说到最关键之时,方绍却猛然抬手将他制止。
方绍抬起头来,环视着那一张张激昂的面孔,这些人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经历多少的生死才站在今天这个位置,经过血与火洗礼的他们,自然有着比文臣刚毅果决的心。
邓艾的意思,方绍之前也不是没有想到过,只是,在他看来,事情还未发展到别无选择的时候。
诸葛亮毕竟是自己的授业之师,是开启自己成功之路的启蒙者,尽管这么多年来,方绍自认对诸葛亮的报答已经足够,但他依然不愿意看到师徒反目的那一幕发生。
“蒋公琰也与我们同一立场,而且诸葛丞相素来很听他的意见,明日我就委托公琰,再去劝一劝丞相,如若无果,再做打算。’
方绍这算是准备做最后的尝试,话说到这地步,众人自然不好再说什么。
就在方绍这边私下密谋之时,庞统同样在与司马懿密会。
“孔明迟迟不表态,仲达,以你之见,他这葫芦里到底在卖什么药?”庞统问道。
司马懿笑了笑:“士元兄与孔明师出同门,又一起共事了这么多年,难道还猜不透他在盘算着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