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版,加上人工,纸张,油墨……
根本负担不起。
如果内容不出色,怕是要赔的当裤子。
所以还没有人敢冒险。
相形这下,贾记书局不光是报纸内容好,还有射雕连载这个王牌。
很多人就是为了收集完射雕的内容,报纸也是每期必买。
毕竟比买书便宜的多。
别的报纸可没这个王牌,谁敢有把握报纸能卖的动?
书局日报的销量却是节节攀高,到了这年尾时日销量已经破三万份。
估计最多能在四万到五万这个规格浮动。
这就是极限了。
说卖到十万份的订量在这个时代是不可能的事。
京师有二百万人口不假,但有能力有兴趣订报的也就十几万人,能坚持每天都订的最多几万人。
不过若算上附近的北直隶的州府,史玉瓒觉得日报到十万份以上的销量还是很有可能。
南方就算了,这时代信息传播再不讲究时效,京城的报纸送到南京一带也得好几天时间,新闻成旧闻了。
十万销量,每天五十万文钱……在史玉瓒眼里就是天文数字了。
但钱还在其次。
重要的是影响力!
身为在野的名士,史玉瓒孜孜追求的就是一个“名”。
他们这些人,说白了就是靠名来吃饭。
同样的字,没名气的人只能代写书信,写封信收几文钱,勉强糊口。
而一个名士写出来的字会受到追捧,卖出几百几千两都很轻松。
名利名利,名和利是一体的。
要不是因为名利,大冷的天,史玉瓒疯了带着袁枚跑到北方京师来?
一念及此,史玉瓒内心也是热火起来。
成为报纸编辑是有署名的!
现在的几个当红编辑,贾瑞,刘统勋,王安国,后两人都有笔名,但还是被人挖出了底细,都是入京赶考的举子。
两个举人在报纸不到两个月时间已经红透半边天,用笔名都被挖出了老底。
贾瑞更是当红炸子鸡一枚,他负责的是花边版,现在已经成了京城炙手可热的名人,仅次于贾芸。
甚至在某些特定人群里,贾瑞的名字比贾芸还要响亮。
“走走走……”
史玉瓒下了决心,拉着袁枚起身离开。
……
师徒二人雇了一辆马车,说了贾记书局,车夫便是知道路径,一路轻车熟路赶了过去。
等二人下车给了车钱,看到车夫还冒着雪看着书局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