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应有之义,孙能没有反对,一一照办。
完成这一步之后,谢玄按王凝之的要求,派战船将降卒和他们的家眷都运送到荥阳和陈留安置。
见过孙元之后,谢玄又以廪丘地处前线,不利于老者养病为由,请孙元到洛阳安养。
失去爪牙的孙元无力抗争,拼着老脸不要,问道:“不知朝廷将如何安排我儿孙能?”
谢玄笑道:“使君放心,贵父子主动献城,朝廷自有封赏,我会上奏朝廷,让孙将军接任濮阳太守一职,不知使君觉得如何?”
孙元看了眼儿子,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
解决了前任的问题后,谢玄坐镇廪丘,派刘牢之和孙能率军前往平定鄄城、濮阳和白马等城,彻底收复濮阳郡,同时差人去陈留的王凝之处报捷。
等济阴郡和濮阳郡的诸事搞定,桓温的大军已经抵达临近的高平郡,高平太守徐翻直接投降,桓温差人通知王凝之前往昌邑(今菏泽市巨野县)与他见面。
这就是差距,桓温的威名加上五万荆州军,一般的郡城根本不会抵抗,王凝之和洛阳军可没有这样的威慑力。
出发前,王凝之抢先上表朝廷,建议任命谢玄为北兖州刺史兼济阴郡太守,刘牢之为陈留郡太守,孙能为濮阳郡太守。
兖州下辖濮阳、东平、济北、泰山、陈留、济阴、任城和高平八个郡国,至此西边的三个已经落入王凝之之手。
当然,名义上是在陈郡谢氏的谢玄手上。
有谢安在朝中,这些任命很快得到批准,在王凝之前往桓温大营之前,任命的诏书和印绶便已送出,正在北上的途中。
搞定这些,王凝之这才动身前往昌邑。
桓温率大军出发已两月有余,沿途修桥铺路,疏通河道,所以走得很慢。
徐州刺史郗愔在他的命令下,出兵两万,准备攻打被鲜卑占领的青州。
王凝之带着刘桃棒和几名亲卫,心怀忐忑地踏入桓大司马的中军帅帐。
大帐之中人才济济,桓家的桓冲、桓石虔、桓石民,猛将袁真、朱序、毛虎生,幕僚郗超、王坦之、王珣,目之所及,群英荟萃。
王凝之一丝不苟地行完礼,“大司马远来辛苦,凝之终于可以兑现前言,为大司马牵马坠蹬,做一帐前小卒。”
他如今是朝廷有数的封疆大吏,这几年战功卓著,新近又收复了三郡之地,但在桓温面前,依旧如以往一样放低身段。
桓温的眼神里有些复杂,看着伏地不起的王凝之,久久没有说话,大帐中一片安静。
王凝之没有得到指令,一动不动地跪在那里。
“起来吧,”桓温终于开口,“叔平干得不错,我再不来,只怕你都要拿下邺城了。”
王凝之直起腰杆,但仍跪地未起,拱手道:“愧受大司马称赞,凝之有自知之明,能为大司马打通粮道,已是极限了。”
桓温脸上有了点笑意,指了指边上的坐席,“坐下说吧。”
王凝之这才起身,又与众人一一见过,到桓温指定的位置落座。
近几次见桓温,王凝之都感觉是在闯关,虽然拿准了他的脾气,也知道桓温不是那种擅杀的人,但这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感觉,还是太难受了。
大帐中的气氛缓和下来,王凝之进来前,众人正在讨论行军路线的问题。
郗超简单地为王凝之介绍了几句,先前的话题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