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口会战共中国军队共伤亡七万多人,在忻口一线伤亡五万多,其中晋绥军两万多,中央军近三万,在娘子关一线的中国伤亡两万多人。
这一战消灭日军三万人,这还是忻口一线日军的损失,至于娘子关一线的伤亡情况都无法统计。
如果单纯计算战死的话,中国军队只比日军稍微多一点,这个战损比可以说是非常漂亮,远远超过了中日双方之前的预想,按照中日高层之前的预想,中日军队之间的战损比至少会在五比一,并且由于经过华北作战和淞沪会战,中日军队之间战损比的确都在五比一以上,往往牺牲五个以上的中国军人才能杀伤一名日军,在有些战斗中的战损比更高,有时候要达到牺牲十个来换一个日军,所以在中日高层来看,中日对战之中,中国方面几倍于日军的伤亡才合理。此战中日军队之间几乎持平的战损比,令所有人震惊,尤其忻口一线面对的还是日军的王牌精锐部队。
不过仔细一想也属于正常。
中国军队的损失主要是在前期,由于前期对日军的战斗素质没有成算,还是按照内战时对待其他国内军队的打法进行防守,被第五师团上来就上了一课,前线部队,尤其是中央军十四集团军各军的阵地,防炮、防空能力完全不够,在日军火炮、飞机的密集轰炸下伤亡很大,同时对日军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估计不足,阵前很多官兵一露头就被爆头,机枪火力点刚开始发射就被掷弹筒炸毁,就连高级军官也对日军了解不足,这也是郝梦龄军长等人壮烈阵亡的原因之一。
但是到了战斗僵持期,总结出日军的作战方式后,前线和部队都进行了有意识的规避,并且有了晋绥军堪称强大的炮兵支持下,伤亡逐渐变小。
到了后期反攻之时,这时就是中国军队追着日军打,这个时候的战损对比更高,日军此时的伤亡非常大,从开始崩溃到撤退到平型关的过程中损失上万人,而中国方面这时的损失极小。
此战之后,中日双方都进行了总结,中国方面总结的能够获胜的原因为:
第一,此战中忻口和娘子关的地理地形都非常有利于守军,而不利于日军,忻口和娘子关的地形简直是为防守而定做的,虽然两地地形并不完全一样,但是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日军惯用的迂回等战术在此没有施展的余地,日军只能硬碰硬。同时在晋北,多山地的地形也利于在敌后打游击,日军的后勤很容易就被截断。
第二,中国军队后勤补给方便,而日军劳师远征,后勤运输不利。而晋绥军为代表的中国军队是在本土作战,有同蒲线可以将太原生产的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到前线,并且人员的运动和补充也非常方便。
第三,日军第五师团的骄傲自大,盲目自信。第五师团自信其战斗力超过所有中国军队的任何一个军,只要中国军队不能形成绵延的纵深防线,是没有任何一个军可以阻挡他们的。第五师团妄图通过快速战法,直接穿过所有阻挡的中国军队的防线,让后方中国军队来不及进行布防,进而将所有中国军队的部署打乱,在乱中取利。
不过此战法的缺点是,只要被守军挡住一次,守军后方就有时机来建立重兵防线,并且在山西的地形环境下,可以行军的路线都被框定,守军可以轻易判断日军的前进方向和目标而进行阻拦。第五师团狂妄的以为没有人能阻拦他们,没想到在崞县被教导旅阻挡几天,在原平更是被196旅和教导旅阻挡了更长时间,从而让中国军队得以构建起足够强大的战线。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日军轻敌了。在中国军队在忻口构筑起工事后,第五师团仍不死心,还要试图击穿中国军队依靠良好地形重兵构筑的防线,无异于头撞南墙。
在第五师团开始进攻忻口之后,中国军队适应了日军的进攻节奏后,日军再想要取胜已不可能,但是此时日军仍不退兵。在北平之战中,二十九军和进攻的日军人数相差不大,在淞沪会战中,中国方面投入七十万左右,日军投入三十万左右,但是中国方面是逐步添油添进去的,同时在战场上的人员比最多不过二比一。
但是在忻口会战这一战中,在忻口前线有晋绥军五个军和其他直属部队,中央军十四集团军下属的四个军,以及一部分八路军,总人数近四十万人,而日军第五师团、第十五旅团,加上两个支队,最多时不过四万多人,达到了十比一的人员比;在娘子关一线,中国军队近也有十几万人,日军第二十师团在加强后也不过两万人,按照加强前的人数,兵力对比也将近十比一。
面对如此大的人员比,还是在对方拥有地形优势的情况下,仍然不管不顾的撞上来,只能说日军高层对中国军队的轻视已经到了极点。都是因为日军在之前打的都太顺了,两万日军就能占领整个东三省,让板垣征四郎为主的日军以为他们能够重复之前的辉煌。
在武器方面,中国方面除了没有飞机外,在火炮的数量方面,晋绥军超过了日军几倍,这一战中晋绥军出动的火炮数量之多,连中央军都啧啧称奇,羡慕不已,认为晋绥军简直是肥得流油,炮弹和不花钱似得。
战争就是比谁犯的错少,归根结底,此次日军失败,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基于他们的自大轻敌,明知忻口是一个口袋,还要几百公里奔袭进入这个口袋,作为主官的板垣征四郎,将晋绥军李服膺六十一军击败,没怎么费力就占领大同后,就认为晋绥军的实力根本不行,又自认为是中国通,中央军和其他派系的地方军不会真心给阎锡山出力,所以就孤军长驱直入,自认为天下第一,目中无人,猛虎对群狼,最终难敌,将手下几万精锐老兵损失殆尽。
李志坚看了这个战后总结,莞尔一笑,这些原因虽然言之有理,不过都是马后炮,不是他将娘子关一线给补了漏洞,现在这些人哪还有机会在这总结胜利原因。尉迟凤岗在娘子关的表现令李志坚非常满意,战术运用得当,和友军的对接配合做的也很好,新二师和娘子关独立团的表现也不错,极大的配合了尉迟凤岗,为这一战的胜利出力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