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抗战之晋绥军少帅 > 第17章 兵工厂的改进(第1页)

第17章 兵工厂的改进(第1页)

在太原兵工厂,李志坚正和国立山西大学机械系的教授们以及兵工厂的技师们在制作矿石筛选的设备,先制作了一个传输带,首先使用人力进行初次筛选,将传输带上明显表皮颜色不对,含杂质较多的矿石选出来,其次是将矿石粉碎后,根据密度比,再一次将杂质排除出去,晾干之后上炉,至于炼钢的煤炭,李志坚将各地的煤炭都采集过来,经过分析,还数长治的焦煤最好,所以对于炮钢和武器用钢,想要尽量使用长治焦煤,但是长途运输不容易,李志坚联系李守义,另行购买一套高炉设备,在长治建立炼钢高炉来专门用来炼制武器用钢。经过几次改进,冶炼出来的钢质有了不少提升,但是与进口钢材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颜色和质量上的差别,李志坚猜测这肯定是钢中参加的一定其他元素,这个话题马上引起国立山西大学教授们的兴趣,有几个人表示可以和兵工厂的技师们一起进行尝试改进,寻找最佳的比例,于是各种镍钨钒钛等元素都在不断地添加进去,并且对各种比例进行试验,这个事情是一个不断试错、精益求精的过程,原本无法短期内就出结果,但是李志坚非常欣慰的是,这么试验下来不久就有了一定的收获,在添加了一些元素进去后,钢材的韧性有了一定的提升,并且在添加了几种元素后,钢材显示出来的颜色有点向进口钢材的颜色靠拢,这个结果让大家都非常兴奋,这说明他们试验的方向是对的,经过验证,生产的钢材质量比之前确实强了一些。这还是要说中国的工业基础太差,研究的基础和投出太少,在整个中国,都没有几个成规模的钢铁厂,更没有具备一定素质的人的潜心研究,以往只能将经验和原料拿来用,在现在的山西,由于有了李志安的推动,基础研究稍微向前推进了那么一点点,也证明了那个真理,事情在没有基础的时候看着难,而实际着手后就会发现往往也没那么难。虽然这些推进对于国外来说显得微不足道,但是毕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国立山西大学的教授们也深受鼓舞,更有信心来进行后面的试验。也正因为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也给国立山西大学留下了非常好的实践出真知的传统。

对于枪械加工精度低、看起来比较粗糙的问题,李志坚和兵工厂的厂长纠集了所有技师进行讨论,最终的结论是:加工精度低的原因并不是设备的精度低,还是标准化执行不严格,因为从抽查的枪械中,有一部分看起来还是很不错的,并且在几道工序中,有些地方明显粗糙,而有些工序看起来就比较精细,这说明一线工人的水平还是参差不齐,有些工人的水平存在明显欠缺,对于这个问题,这并不完全属于技术问题,更多还是一个管理问题,所以军工厂全厂上下开始从管理制度上下功夫,开展了为期一段时间的的产品统计评比,完成产品质量好的、完好率高的员工晋级表彰,按照工资基数的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五十和百分之百发奖励,优秀率在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按照两倍工资发,优秀率90以上的按照1。5倍工资发,优秀率85以上的按照1。2倍工资发,以此来激励技能提升,对制作产品不良率高的的则进行全厂通报批评,之后上学习班,在学习班学完后不良率仍高的调离一线工位,进行全厂技术大比武,激励全厂员工自已努力提升技能,设置夜校,所有人都可以去上,并且都是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和产品优良率高的工人授课,厂里给予授课师傅补贴。经过一段时间,兵工厂内的人员的技能又有了普遍的提升,枪械等产品的精度和质量得到肉眼可见的提升。

炮厂的复工也已经指日可待,通过李志坚采购的各种设备,虽然没能买到成套的炮管生产线,但是太原兵工厂造炮多年,对生产流程已是非常熟悉,只要各个流程中需要的设备到位,炮厂的技师和工人们就可以生产出合格的火炮身管来,现在设备已经基本到位,工人们还在熟悉新设备,新购进的设备,设备性能和精度要比之前的设备都要好的多,毕竟设备也有更新换代,李志坚购买的设备,大多都是最新的产品,有些二手的也是用了时间不长,所以要比中原大战前太原兵工工厂使用的几十年前的老设备要强不少,只不过是工人技师们还不熟悉,所以不敢贸然开工。不过经过李志坚组织教授和工厂技术工人们对钢材的改良,准备用来生产炮管的炮钢质量也提升了不少,在炮厂还没能复产之前,已经囤积了不少优质的炮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