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皇太后年纪大了,身体虽还算康健,但亲手养大的翠花公主薨逝对其打击实在大,极度悲伤之下,心里的那根弦一断,竟是病倒了。
康熙心忧祖母,每日陪侍在侧,只盼太皇太后早日康复。
这病来的急,幸而不那么危险,老人身子虚,太医说要好好将养着才行。
太皇太后对自已的寿数不怎么在意。
“我也是这等长寿了,古稀之年的人,没什么好害怕的。”
老太太对自已想的开,可对着几个孙辈却不同。
福临(顺治的名字)的独女去了,让她想了太多。
“先帝的子嗣,唯有三子留存于世了。翠花才多大年纪,就让我白发人送黑发人。”
“现在啊就剩下福全常宁还有你了。”
太皇太后枯瘦的手拉着这个她亲手养大的孙儿,看着他那双悲伤的眼睛。
“玄烨啊,先帝子嗣不丰,但你们几个孩子却少有龃龉,福全是兄长,心性醇厚,与你君臣相得,常宁聪敏,性子没福全稳重,但也不是个和你唱反调的。”
“先帝去的早……”
太皇太后咳嗽几声,那消瘦的身子一震,康熙看的心惊,要去扶她。
太皇太后摆手,“不妨事,我的身子自已还是知道的。”
她看着尚且年轻的孙儿,雄图大略,英年壮志,一个贤明的君主。
他的路还长着呢。
可是……她心里总有担忧。
太皇太后历经三朝,什么没见过。
就因为见过的东西太多了,免不得想的更多。
“皇玛嬷放心,孙儿与二哥五弟必定齐心协力,不会做那兄弟阋墙之事。”
太皇太后叹气,她担心的,根本就不是这个。
福全自小就想当个贤王,常宁也没多大志向,玄烨又是大权在握,就算有什么,也翻不起什么风浪来。
但真正能搅的大清不宁的,还在后头呢。
“太子已十二岁,按着规矩,也该,也该出阁了……”
“保清明年婚事定下来就要上朝了,眼看着……保清是个好孩子,你也素来看重,但……太子就是太子,怎么也不能让其他兄弟与其争锋。玄烨,对着几个儿子,你不能太……”
太皇太后没有把话说死,看着康熙的神色,也明白他的想法了。
只能多唠叨提点玄烨几句。
能做的就是尽力多为保成争取,让他早些接触朝臣,总不能等到保清在前朝经营几年,他才在众人面前露脸。
一个有名无权的太子,是致命的。
看着老大要接触朝政,办差做事。
康熙怎么不明白太皇太后的意思,可他不这么想。
他的儿子,个个优秀才是,才能好好辅佐太子,让大清江山永固。
“咱们大清素来如此,兄弟们领兵也常见,皇玛嬷,孙儿自有分辨,心里有数,您不用为此忧心。”
“您怕孙儿过于疼宠哪个皇子,孙儿明白,这些年从没有让哪一个能越过太子去,小六是偏疼了些,可如今他名义上也是四弟的孩子,再无妨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