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背对自己的老板,曾澈内心却是久久无法平静,不仅他,甚至就连同参谋部中的许多高级军官未尝不是如此,从德国卷入战争,到德国入侵苏俄,所有的一切不无在应验着老板的预测。
这种窥破战争迷雾的能力,却恰是他人所不具备的。现在,尽管参谋部仍然指挥着华北军进行着大规模的军事演xi,但是曾澈却知道,在另一方面,参谋部已经开始启动了计划——进攻蒙古的作战计划。
参谋部是不会错过这一时机的,而对于调查部来说,调查部同样也有着自己的计划,在这场战争中,调查部绝不会是“旁观者”。
“老板,这是我们在新疆的计划,经过对新疆当前局势的分析,我们认为投入一个空降团,即可夺取新疆。”
新疆,则是调查部在这场战争中的第一个目标,与他省不同,现在的新疆表面上服从中央,但实际上,却属于第三势力——由受苏俄支持的盛世才控制。
在调查部一系列相应的计划之中,新疆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未来华北军进攻中亚的跳板,而这个跳板是绝不能等到需要时才动手,毕竟,在动手之前就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比如修建从库伦至迪化的铁路。
“一个团,会不会太过冒险了?”
曾澈的要求管明棠的眉头微微一皱,一个空降团不过只有一千多人,而相应的盛世才却有数万军队,而且在新疆还有驻新苏军的存在。
“要知道,在过去的两年间,苏俄可是把铁路修到了迪化!”
管明棠适时的出言提醒道,这或许就是“蝴蝶效应”的体现,这边中央把铁路修到了吐鲁番,那另一方面,“达里冈爱冲突”后,表面上看似作出让步的苏俄,却撕破了脸,修建了从阿拉木图至迪化的铁路,原本撤出的苏军更是再次出现于铁路两侧,若非欧洲局势的骤然变化,没准现在新疆当真已经变成了苏联的“第十六个加盟国”。
“盛世才的军力极为有限,其于乌鲁木齐兵力不超过5000人,且中央军在吐鲁番驻有第67军,在过去几年间,我们已经成功策反多名新疆地方政府官员和军官,”
对于夺取新疆,曾澈的自信却是源自于新疆地方内部。
“新疆与蒙古不同,新疆省政府以及省军内部,诸多官员、军官,皆是心向国内,在过去两年间,通过多次接触,我们已经策反了数十名中层官员和中基层军官,现在,我们唯一需要的,就是调动一支奇兵,在迪化实施空降,同时以航空队于空中实施支援,必要的话,可对苏军骑8团军营加以轰炸,在内外配合下,我们完全有机会在最短的时间夺取新疆!”
时间这正是曾澈之所以要求对迪化实施空降的原因,见老板沉默着,他便适时的提醒道。
“老板,在德国对苏宣战之后,中央已经开始制定相应的计划,第67军极有可能越过吐鲁番向迪化进军,如所料不差的话,届时盛世才很有可能倒向中央,一但新疆为中央控制,那么无疑将不利于我们在中亚地区的下一步行动。”
华北在盯着新疆,同样,中央也在盯着新疆,而相比于中央只是将进军新疆作为实现国家统一的必须,华北之所以关注新疆,却是为了实施下一步的计划——在中亚策划一系列的暴动。
在过去的两年间,为了实施这一计划,调查部已经秘密培训了一批新疆本地调查员并同新疆地方上的一些部族有所接触,只待夺取新疆后,就能够全面实施计划,但如果新疆由中央控制,那么无疑将增加计划的实施难度,甚至可能导致计划的流产。
“清泉!”
回过身来,看着神情中略带些许期待的曾澈,管明棠笑了笑,然后摇头说道。
“新疆的形势,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我认为,还是应该由中央去解决新疆的问题,至于下一步的行动,”
走到地图边,管明棠的手指朝着新疆的上方轻轻一点。
“等到我们收复蒙古的时候,顺手控制这一地区就行了,这样的话,就可以对盛世才形成南北压力,从而迫使其服从中央的命令,而且……”
将视线投向远处,管明棠的神情则变得有些复杂。
“咱们要把视线看远一些,至于南京……就尽量避免和他们发生争执吧!”……章节内容结束……>;
第35章 时代的号角
……章节内容开始……>;
";>; 民30年7月7日上午,颐和园,一辆“金龙”无轨电车停于距离大门有十数米站台处,自北平光复以来,“北方汽车”制造的无轨电车已经取代有着“铛铛车”别称的有轨电车,而成为北平市内的主要,毕竟相比于使用内燃机的公交车,电车使用的电力是由华北储量极为丰富的煤炭提供,而不像石油一般,更多依赖进口。
在电车的自动车门打开后,便有两位学生模样的青年跳下电车,他们冲着车上的同学或者朋友挥了挥手,说了声。
“下午见!”
两人便直奔票房,去打门票了。
这两个青年人从颐和园正门,也就是从东宫门进入园内,又从仁寿殿绕到高耸着戏楼的德和园,路过临湖的宜芙馆、玉润堂、乐寿堂等处,从邀月门踏上长廊。
盛夏时分颐和园的湖光山色,正是全年最的时节,加之正值暑假,这园内的游人如织一般,而在园内又有不少有钱的达官贵人,寓居这里避暑消夏,而更多的却是有闲的红男绿女,逍遥此处谈情说爱。
不过他们看起来倒是不像是有钱的人,也不像是有闲的人。他们倒是与普通的游客并没有什么区别,在长廊上漫步,时而停步观赏枋梁上的油饰彩画,时而向昆明湖上的旖旎风光投去一瞥。他们走得很慢,全是一副悠闲神气之状,而脖间挂着相机的青年,则时而拿相机拍着长廊中的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