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地,颍川郡。
此处四周高山环绕,泉水沿山体往下,径途形成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溪。
钟灵毓秀,风景如画。
溪水尽头是一片紫竹林,远远望去,淡紫色的雾气终年不散,为其平添了几分高深莫测。
不远处村庄里的孩童们唱着的地方民谣里,这片竹林深处便是仙境。
如此玄妙并非乡野传闻,盖因竹林深处那超凡的所在。
颍川书院。
汉地名士繁多,但颍川书院恐怕就要独占其中的半数以上。
无论哪一方势力,其中必定有颍川子弟的身影。
大汉内乱至今,纷争不断,颍川之谋也逐渐现于各方诸侯的眼前。
他们倘数首次感受到,原来除了世家,汉地寒门之内,惊才艳艳之辈竟如此之多!
人杰地灵用以形容颍川书院,当真是再恰当不过。
此时,书院内的一座小木屋中,两人正面对面端坐于软榻之上。
榻中间的木桌上,搁着一方棋盘。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但这一老一少,谁也没有落子。
并非举棋不定,他们手中甚至都没有捏着棋子。
终于,老人缓缓开口道:“你等的那位恐怕就快寻来了吧?”
老人头发胡须皆白,穿着身素色的袍子,周身见不到任何名贵的坠饰。
可他的气度,但凡是有些眼力的,都生不出丝毫小觑之心。
而在他对面坐着的少年,一袭青色布袍,眉清目秀,整个人端的是俊朗无比。
此刻他嘴角带着笑,星眸中光彩流转。
“算算从长安到这儿的路程,确实是差不多了。”
说着,他冲对面的老人眨了眨眼。
“莫非,先生你急不可耐地想见他?”
“你呀,还是如以前一般,没个正形!”
老人摇着头,伸手指了指面前的少年。
他眼神中没有任何责怪的意思。
少年“嘿嘿”笑了两声,讨好道:“在先生面前,我呀,始终不过算是个小孩子,不懂事之处只好请先生多多担待了。”
“你呀,老夫和你待的久了,恐怕要折寿!”
老人的语气之中满是笑意。
“不过,你向来自视甚高,连四世三公的袁本初都瞧不上眼,老夫确实很好奇你所谓的明主有何不同之处。”
“我郭奉孝向来相信自己的眼力,四世三公又如何?不过是上几辈人积攒下来的家底罢了,若是经营不得当,迟早也有败光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