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人类在人间界都混不下去了,“元智门”的山门,只怕也得跟着挪动一下地方了。
回忆着在这里生活的那段少年时光,转世后杳无音讯,前途未卜的师父,魏无涯的心情是怎么也好不起来。不禁长叹了一声。魏无涯甩了甩头,似乎是想要把烦恼从脑海中驱逐出去。在慨叹之余,魏无涯又继续引领着杨慎前行,来到了一座气势恢宏,造型高古朴实的大殿前。
驻足大殿前方,魏无涯谨慎地伸出手。仔细抓牢了杨慎,而后肃容说道:
“这座大殿是本门紧要所在。四周密布禁制,稍有触动,就会在顷刻间形神俱灭。”
听得魏无涯讲得如此恐怖,纵然胆大包天如杨慎,也不敢放肆,乖乖的跟在魏无涯身后,亦步亦趋的进入大殿之中。外观已然十分宏伟的大殿,内部空间似乎加倍空旷高远。杨慎朝着两旁望去,似乎穷尽目力都看不到边际,满眼尽是些石碑、石雕之类的笨重物件。
这些造型古朴的石雕,平板石碑不多,反倒是多半是取材于神话传说中的各种珍禽异兽。尽管雕刻手法毫无花巧。却极为传神。一望即知绝非近代之物,杨慎在好奇之余,也不免有些害怕。
魏无涯由浅入深地给杨慎讲解了一番纳须弥于芥子的奥妙。然后说道:
“嗯!为师就只能送你到这里,进去转转吧!要是觉得跟哪块石头投缘,就坐在前面参悟一下。行了,去吧!”
第十八卷 第八节 授人以渔
“元智门”迁居北海以来,历以数代人地苦心经营,山门既破烂不及当初被忍痛舍弃的老巢,却也攒下了偌大的一份家业。
在这一路上,杨慎走马观花,直看得眼花缭乱。外间摆在博物馆里的秦砖汉瓦,在这座岛上遍地都是,根本不稀罕。随便弯腰拾起一个花盆什么的,那也多半都是唐宋官窑出的精品。即使以杨慎富家子弟的见识也被震住了,现在连看着魏无涯的眼神都顺眼了不少。
虽然魏无涯对前面碑林的情况语焉不详。不过因为脾气的缘故被敲打了不止一次的杨慎也不敢多问,他怀着一份好奇和困惑,缓步走进了这一片碑林。
修行一途最是艰深,非有大智慧,大毅力者不能有所成就。
要成为一名修行者,不但要有具有超乎常人的天资,入门后还需得到名师指点,才有望踏入正轨。况且道法与神通,二者貌似而神非。若不能得名师指教,初学者往往为见效快,威力又甚为宏大的神通所诱惑,舍弃对大道的探究。转而以追求更强的神通为毕生目标,恰恰是犯了舍本逐末的大忌。
修行走差了路径,纵然是一时修得神通广大,到头来仍不免灰飞烟灭,自是落得下乘。故此,良师固然不可多得,佳徒亦是难求得很,这个双向选择也是永恒的命题。
“元智门”搜罗到的许多修炼法门,却因为这些法门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特性,只能被束之高阁,长期无法使用。更有很多守门的传承依靠师徒传授以心传心。就算期间记载着修炼方法的道书典籍偶尔流出,外人也万难洞悉其中的奥妙。
“元智门”素来号称以智御力,自然不会满足于明明得到了全套法门,却无法修习的窘境。为此可谓是想了无数办法,可仍费力不讨好。直到后来,“元智门”出了两位才华惊艳的杰出人物,合力创出了一个取巧的法门,才得以解决这个难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复杂,前人如果修习过某种法门,就可以通过这两位大能创出的秘法,将自身的心得和整套功法的修炼法门,以强大的神识压缩成为一颗火种,封入到石碑当中,日后前来造访碑林的后来者若是符合修炼这门功法的条件,只要一靠近石碑,就会自然地生出微妙的心灵感应。
在这种神秘莫测的感应驱使下,石碑内封存的火种会自动传入有缘人的神识海,传授一段入门心法以后,火种进入休眠节约能量,随着宿主的修为提高,再不断给予提点。
不借助工具,就能比巨人看得更远的最好办法,当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此一来,即使是“元智门”的初入门弟子,也相当于在一瞬间拥有了前人修炼这门功法的全部心得,而且能得到全程的函授教育。
前人栽树,后人纳凉,得此秘法助益,“元智门”的弟子当然是不管修炼什么法门都能确保事半功倍,更不会落下那种博而不精的毛病。
璧如说魏无涯的修为进境如此神速,在三十岁之前就达到了近乎于大成的境界。到得这些骄人成绩,除了他本身适合于修炼“金钟罩”地法门之外,前人留存火种在修炼中启发指点的莫大功劳,自然也无法抹杀。
“咦!这个是……啊!”
杨慎的身影消失在茫茫碑林里十几分钟之后,突然传来了一声凄厉的惨叫,听上去像是快要断气一般。令人毛骨悚然。魏无涯听到杨慎的惨呼传来,丝毫不为所动,一切似是早已在他的意料中。
天底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要走捷径就得有付出相应代价的心理准备。
“元智门”的秘法无疑省却了修炼者无数苦功,省时必然费力,所以要索取不劳而获地那份代价。任何速成的方法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想要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那是白日作梦。堪与女性分娩时的极度痛楚相提并论的剧痛折磨,就是使用火种传承方式,必须会出代价的一部分。
良久,持续不衰的高亢惨叫声渐渐低沉下去,魏无涯的脸上现出一丝笑容,又过了一会,面色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