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我总觉得隔壁院怪怪的,你跟我说一下呗?”
“你还小,打听这个干什么?”看着几双充满期待的眼睛,张桂芳叹了口气:“算了,你们也到了该自己主事的年纪了,给你们说一下也好,免得遭了算计,不过有些事情知道了可不许随便往外说。”
“我们保证不往外说,小姑你快说。”为了讨好张桂芳几人还沏了壶茶,送到她手边。
“其实这件事只有几个一直住在这里的老街坊知道,就拿刚才的傻柱来说,他爹当初为什么跑,真喜欢那白寡妇,娶进来不就行了吗,还跟人跑到保城!”
张桂芳喝了口水继续说道:“要知道谭家菜可是官府菜之一,谭家菜是清末官僚谭宗浚的家传筵席,因其是同治二年的榜眼,又称“榜眼菜。食材多很珍贵,普通人家吃不起,你们想想,何大清在建国以前只给普通人做宴席吗?
不只给普通人做,那他给谁做?所以划分成分之前他跟寡妇跑了,给何雨柱留下个好成分。”
“院里面的几位大爷都是早些年警力资源不足时,街道办与各个大院设立的。
一开始是为了防止敌特,那时候走家串巷都是要被拦下来盘查的,大院内部低头不见抬头见,每个院弄个管理的管事比较方便
一些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事情就可以在院里解决,节省警力。
之后就留了下来,只不过隔壁院里的有些特别。”想到这些年隔壁院发生的一些奇葩事儿,张桂芳眼神充满了怪意。
“要说最能闹腾的还是贾家,他家男人出意外去了之后,贾张氏组织了一群人去厂里闹。
厂里为了面子上好看,不光赔了钱,还把工作给贾东旭留着,可实际上,那贾家男人根本就不是因公丧命的,他是因为半途接了私活才出的事儿。
而他当初的工作也是接的他叔叔家里的,他叔叔出了事儿以后,家里孩子年龄小,只能让贾东旭他爹接班。
接班前说好了孩子年龄够了就会让回去,可你们也看到了,如今变成了贾东旭接班,他叔家的孩子来闹了好几回了,最后还是厂里协调给了另一分厂名额才将这件事给压了下去。”
张宇听了一肚子的往事,心神都被这些事吸引了,草草地下了点儿挂面,吃完便洗漱上床。
躺在床上想着小姑说的话,真是大开眼界。
以往看电视的时候,只是觉得情满四合院中有些不对劲儿,但是没有想到其中藏着那么多不为人知的事。
特别是贾家的事情,让他长了不少见识,按理说贾父去世后,因为贾东旭年龄还小,街道曾经给贾张氏安排过手工活,一个月做下来最少能拿十多块。
可她偏不,每次交活儿都拖拖拉拉,而且质量也不行,渐渐的,也不去拿活儿。空出来的活,自然被安排到更有需要的人家。
而且原剧中让他比较疑惑的是,贾张氏居然不是城市户口,要知道剧情开始的时候,她在城市已经好多年了。
那么多年,不可能一次转城市户口的机会都没有,现在他才知道一部分原因。
原来1949年~1953年时乡村户口都会分土地,户口上一份人便有一份土地,为了占这个便宜,贾家放弃将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当时只有贾父一人转了户口。
后来,农村实行公分制度,劳动群众集体所有,集体统经营。贾家从从农村领取粮食了,归根到底,还是懒得参加劳动。
而城镇居民实施粮食定量,贾家只有一人可以领粮食,这个时候在想转就转不过来了。
更令他有些奇怪的是,很多人对于一大爷的印象,但是据他所知,八级钳工在现在是特别牛的存在。
他在后世毕业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论文,就是《论八级钳工到底牛到什么程度》,所以对八级钳工的地位还算是比较清楚。
他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在90年代之前,有八级钳工称号的人并不多。
直到90年代开始,才出现了一大批八级钳工。
这和当时的国家经济政策有关,建国初期,学习前苏联的划分方式,一个八级钳工,代表的是国家级技术精英。
而且这一行,最吃努力和天赋了,一般人努力个几十年,也未必达到这个高度。
而在现在,通过他在红星轧钢厂这几天的工作发现,做个普通的钳工,已经是非常体面,令人羡慕的工作了。
就拿粮食定量来说,一般定量为居民斤,干部26斤,中学生32斤,而红星轧钢厂钳工基本口粮加工种粮可达45斤
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年代的钳工是一项很了不起的工作。
而八级钳工在普通钳工基础上,必须掌握各种金属材料的机械加工性能,切削性能和各种刀具的制作和修复。
在没有电脑的年代,全凭自己的大脑,一双手,锤子、扳手、虎钳、钢锯,挫刀就能解决实际问题。
我国第一代潜艇、第一枚导弹、第一颗原子弹以及第一颗航天卫星的制造都离不开八级工们的辛勤付出。
要知道,建国初期,八级钳工手搓原子弹。最牛的八级钳工,李前辈给原子弹装铀球。
另外,八级工的工资也很让人羡慕,每月108块,是1级工的几倍。
以当8级钳工的地位,一大爷,不可能是有的人描述的那种小人。
想着想着,带着丝丝疑惑,张宇慢慢进入梦乡,想不通的事情,就交给时间去解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