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也不是什么高难动作,他自学成才了。
某时某刻,他写到:开始点燃。
吸入海洛因烟雾,恶心、头昏、全身无力、思睡。
注意力不集中,视物不清。
伴有呕吐。。。。。。沈若鱼打断说,哎,不对啊,我听庄羽说,不是这种感受。
简方宁说,鸦片是千面妖魔,每个人开始的反应,都不一样。
根据美国的统计,一生当中至少吸食过一次毒品的人,大约有7200万人。
但最后成为瘾君子的,不过1200多万。
你说,这意味着什么?沈若鱼道,说明很多人尝试一次之后,再也不吸了。
对啊。
这样说,好像鼓励大家可以试一试毒品,罪过大了。
但我觉得,科学态度最重要。
确有许多人,吸了一次毒品之后,再也不肯染指。
也未必就是他们的觉悟有多高,毅力有多强,只是毒品没有给他们以想象中的快乐。
他们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以后,就此洗手不于了。
沈若鱼说,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这样大?简方宁说,这正是一个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极为要害的问题。
也许,它将带来戒毒理论和实践划时代的革命。
沈若鱼说,先甭管以后的事。
那医生怎么样了?简方宁说,看来医生的生理结构,属于对毒品不是第一次就上瘾的那种人。
要是普通人,就此拉倒了。
但他有敬业精神,忍受着毒品带来的严重不适,接着实验下去。
第二天,他又开始了重复的操作。
这回,熟练些了。
点燃。。。。。。吸入。。。。。。他随之记录着,某时某刻,无特殊不适,但也无明显欣快感。。。。。。如果此刻停止危险的探索,还来得及。
但年轻医生是固执勇敢的人,敏感地意识到,他的身体,已经同毒品达成了某种妥协,证据是他不再那么难受了。
只要坚持下去,也许有质的变化,希望就在前面,成功在招手。
第三天,他轻车熟路。
事情果然按照预料发展,他的笔急速地在纸上移动:某时某刻,吸入。。。。。。全身发红,皮肤有一种奇异的痒感,约30秒钟后消失,伴以温暖的松弛状态,烦恼忧虑一扫而空,血液中燃起一种微妙的火焰,可以毫无倦意地从事重度长久持续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自感有用不完的劲。
强烈的优越感。。。。。。大约4小时后,渐渐消失。。。。。。在第四天的记录里,他写着,我的大脑,接受到众多模糊而色彩鲜明的信号,热烈而欣快。
视觉变形,看到诺贝尔奖章自天而降,是巨大的海星形状,放射金色火焰,万丈霞光波涛起伏。。。。。。有怪兽出没,鲸鱼在打滚,我已是金刚不坏之体。。。。。。第五次的记录只有两个字:成仙。。。。。。记录中断了,他自身堕入深渊,无法自救,更谈不到救人。
从第四次记录,就不再属于科学,是魔幻与狂想了。
一个年轻有为的医生,就这样殉了自己的理想。
不管别人怎样挖苦诬蔑,我还是对他给予深深的敬意。
简方宁沉痛地说,他失败了,以自己年轻的生命,证明人的意志,是无法同毒品对抗的。
任何企图鸡蛋碰石头的人,都应该在这堵血墙边,停下愚蠢的脚步。
沈若鱼噫吁叹息,说,方宁,我真的不懂,毒品确实能给人以那么巨大的快乐吗?简方宁说,真的。
毒品在使用的早期,可以给人以巨大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