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蕴含着敬畏、畏惧、钦佩等多重情绪,总之,他们的目光十分复杂。
这使得解缙对朱怀产生了更多探究的兴趣。
显然,朱怀的声望非同一般。
不仅刘三吾对他极为推崇,连翰林院中的资深学者都对他讳而不谈。
于是,解缙再度找寻刘三吾交谈,而刘三吾并未直接阐明原因,只是含糊其辞地说或许是因为朱怀曾校订过《道德经》。
解缙闻此,不禁愕然。
如此重大的事迹,刘三吾却说得如此轻描淡写?
为何我竟毫不知情?
通过观察众人的表情和态度,解缙推测,朱怀的真实情况恐怕要比他想象中更为错综复杂。
这更激起了解缙对朱怀的好奇之心。
既能通晓宫廷诸多秘辛,又能使众多人心悦诚服,这般手腕,除了皇爷爷之外,竟然还有他人能够做到?
正当解缙思绪纷飞之时,门外传来了轻微的脚步踏雪之声。
解缙向外看去,只见一名太监带领两名小太监走来。
解缙立刻起身迎候。
“解大人,皇上召见。”
解缙早有准备,应声道:“遵命!”
他跟随太监,穿越皇城,步入皇宫深处。
这是他屈指可数的一次踏入皇宫的机会。
皇宫之内尽显威严庄重,寒冷冬夜更增添了几分严肃气氛。
解缙并不知晓皇上召见的目的,既然皇上已决定将他调往江西,又为何还要特意召见自己呢?
难道是不打算贬谪了?
解缙心中不禁闪过一丝窃喜。
不久后,解缙在太监引领下,低头走进了谨身殿。
解缙不敢抬头直视皇上,这是对皇上的大不敬。
身为翰林院庶吉士,解缙对此类基本礼节尤为重视。
“微臣参见皇上,愿皇上万寿无疆。”
解缙俯首施礼,拜见朱元璋。
他低垂着头,远处灯火映照下,勾勒出他那坚毅挺拔的身影。
“解缙,朕罚你去江西道担任监察御史,你有何话说?”
朱元璋并未让他起身,而是边低头批阅奏章,边随口问道。
解缙心中一叹,看来皇上还是未改初衷,是自己多想了。
然而,在朱怀的教诲下,解缙的心态已然发生变化,对于朱元璋,他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微臣并无他言。”
朱元璋微微颌首,继而说道:“看过你为李善长伸冤的奏折后,朕先是愤怒,而后回忆起他们过去的功绩。”
“而且朝廷国家也需要你这样敢于直言的大臣,所以朕才未对你加以惩处。”
解缙感到有些困惑,皇上并非一个喜欢絮叨之人。
今日这是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