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超过了当初于众人面前的承诺。
这也是他后来死心塌地,跟了朱重九的原因之一。出言必践,一诺千金。哪怕芝麻李已经死去多日,哪怕赵君用等人早就翻不起什么风浪,也绝不反悔。
然而脱脱毕竟是寇仇,岂能享受自己人才有的待遇?正郁闷间,丁德兴又听见刘伯温继续说道,“主公如今不失信于已经穷途末路的脱脱,则将来必然不会失信于天下。丁将军气度恢弘,这其中意义,想必能够明白。”
“你说得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我就是看不得那脱脱不遭报应!。”丁德兴越听心里越不是滋味,咬了咬牙,红着眼睛说道。
“一事归一事!”刘伯温快速打断,“脱脱请求主公兑现承诺,主公自然不屑在会面之时,命人将其拿下。但会面结束之后,则前诺已了。那脱脱接下来无论往哪边走,只要主公一声令下,老贼即便肋生双翼,也在劫难逃!”
第十章赴会 (下 三)
第十章赴会(下三)
“真的?”丁德兴立刻转怒为喜,大声求证。
刘伯温捋了捋颏下短须,含笑不语。
“那丁某就愿意替大总管执戈!”丁德兴双手抱拳,长揖及地,“先前末将出言无状,还请刘参军不要怪罪。待回头杀了脱脱狗贼,无论是打是罚,只要参军提出来,末将都甘之如饴!”
“丁将军说笑了,下官初来乍到,还请丁将军多多看顾才是!”刘伯温连忙还了个平揖,笑呵呵地回应。
二人原本也没什么矛盾,误会一揭开,关系反而显得亲近了数分。当即,丁德兴就从刘伯温手里接了将令,然后去做出发准备。第二天一大早,则与傅有德、陈德、冯国用的弟弟冯胜等人一道,登上朱重九的座舰,沿着运河朝徐州进发。
早春的风多少有些料峭,但沿着运河两岸,却已经露出了勃勃生机。复苏的麦苗,像锦缎一般四下铺将开去,无边无际。而零星的油菜花田,则成了点缀于锦缎上的刺绣,在朝阳下流光溢彩,绚丽夺目。
两淮土地珍贵,所以田埂地头也从不会空下来,种满了高高大大的桑树。偶尔有采桑女提着篮子在树影间穿过,则引得无数田间劳作的汉子纷纷直腰眺望,或调笑几句,或俚歌应答,声音起起伏伏,余韵绕梁。
去年腊月时刚刚结束的那场旷日持久的大战,曾经给淮扬三地带来过巨大的压力。但与此同时,也令三地的人心迅速凝聚成团。鞑子来了,大伙将失去眼下所拥有的一切,重新成为朝不保夕的四等奴隶,这是所有村夫村妇,市井百姓的共同认识。而士绅们虽然依旧怀念着日渐失去的特权,却也清醒地意识到,朱屠户只是让大伙损失了点儿财产和面子,但蒙古朝廷,却是直接要命。两相比较,该站在谁那边,根本不用去想!
所以至正十四年这个春天,是淮扬建政以来,最安稳的一个春天。暗中给大总管府添堵的士绅明显地减少了,重新安顿下来,看到了生存希望的百姓则越来越多。而那些最早从新政中获得了利益的工匠、学徒,小商小贩,还有作坊主、淮扬商号的各级股东和雇员们,则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各自的本职工作当中。更紧密的,将自己的未来跟大总管府联系在了一起,福祸与共。
当大家伙的力气不知不觉中使在了共同方向的时候,带来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大量的新式作坊,沿河淮河东岸,几乎以每两三天一座的速度,拔地而起。高耸入云的水车,则成了这些作坊最明显的标志。这个时空远比朱大鹏所在时空充沛的淮河水,则推动水车,给各家作坊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免费劳力。淮河与运河之间那些大大小小的沟渠,则成为一条条流淌着真金白银的水道,将作坊里的成品、半成品用小船拉出来,送到运河沿岸的大城市销售。再将收益和各种原材料用小船送到淮河,送到各家作坊内,成为新一轮的财富起点。
新作坊的增多,自然需要更多的劳力。随着一批接一批的劳力进入作坊,凭借双手养家糊口,令各级官府头疼的灾民数量也迅速减少。而随着徐州、宿州等地的洪水退走,无主土地重新分配,一些留恋故园的百姓,也开始成群结队返乡。当他们在各级官府和退役伤兵的全力支持下,重新朝大地撒下种子之后,可以预见,到夏粮入库之时,困扰了淮扬各地两年之久的缺粮问题,也将大大的缓解。
除了少数跟淮安军有着不共戴天之仇的家伙,运河两岸,几乎所有人都在春风里忙碌着,几乎所有人心里都充满了希望。而这个时空的百姓,也比朱大鹏所在时空的百姓单纯的多,顾不上做什么‘全世界都欠了我钱’的小清新,也干不出来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恶心事情。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清醒地知道,眼前这难得的安宁是谁带来的。是谁让自己在陷入了绝境之后,又重新看到了希望。所以当朱重九的座舰与另外四艘担任护卫的战舰从运河上疾驰而过,所有正在河岸附近劳碌的人,都自动停下了手中正在忙活的事情,冲着战舰躬身的躬身,作揖的作揖。甚至还有一些胆子大的少年,沿着河畔奔跑着朝座舰挥手,大声欢呼,“大总管,大总管威武!大总管多福多寿,百战百胜!”
“大总管,大总管威武!大总管多福多寿,百战百胜!”有人带头,自然有人扯开了嗓子响应。很快,祝福声就连成了片。老百姓们不懂什么华丽的词藻,却知道自己的未来该押在谁身上。大总管多福多寿,则可以镇着那些乡绅们,让他们不至于再得意忘形。而大总管百战百胜,就意味着朝廷的军队和官吏永远都回不来了,永远不会将他们的好日子再度夺走!
“大总管,大总管威武!大总管多福多寿,百战百胜!”
“大总管,大总管威武!大总管多福多寿,百战百胜!”
。。。。。。
一波接一波的欢呼声,穿透座舰上雕花玻璃窗,传进里边所有人的耳朵。此时此刻,即便对新政最怀疑者,如参军刘伯温,听到了这连绵不断的欢呼声,脸上都写满了兴奋与自豪。
古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朱总管的未来究竟能走多远,刘伯温现在依旧看不清楚。但至少在淮扬三地,朱总管的形象和他所推行的新政,已经渐渐深入人心。如果他能一直将这个势头保持下去,那至少在他有生之年,新政给华夏带来的都不会是灾难。
至于朱总管之后会发生什么,事到如今,刘伯温已经不愿意去推想了。一则他发现自己先前的结论,未必完全正确。二来,他的年纪要比朱重九大许多。只要不出意外的话,至少不会走在朱重九后头。那也就意味着,他这辈子永远不会看到那些推算出来的灾难情景。根本没必要操儿孙辈们才该操的心!
抱着这种想法,刘伯温的心态就彻底通达了。为万世开太平,那只是一种理想。非大圣大贤根本做不到。刘伯温现在的目标不敢放那么高,他只想尽可能地辅佐着朱重九,结束眼前这个乱世,让黎民百姓得到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