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大汉永无和亲什么意思 > 第220章 太学之路(第3页)

第220章 太学之路(第3页)

“南阳刘秀,汉高帝的九世孙,这么说他算是我堂玄孙了?”

刘歆为高祖弟楚元王刘交的五世孙,刘向之子,五世和九世可是足足差了四辈,当然相差太远,已经不能这么算了,硬要攀亲戚,也是可以的……

“是的。”

“刘秀,刘秀!”

刘歆喃喃自语,这个名字很重要呀。

“见一见吧。”

刘歆虽然改名为刘秀已经二十多年了,但大家还是习惯他是刘歆,除了他自己,也没有人认为他是那个刘秀,如今的新朝还算勉强可以,远远没有亡国的样子。

刘歆如今已经64岁了,胡子大半都白了,他在府中接见了刘秀和邓禹,见两人器宇不凡,眉清目秀,脸上露出笑容。

简单交谈了几句,刘歆突然问了起来,“刘秀,你这名字是什么时候取的?”

“回国师,是我仙世的父亲,在我出生没有多久替我取的。”

大概是第一次见这么厉害的人物,刘秀显得有些拘谨。

刘歆仔细从上到下打量气刘秀,见刘秀纵然容貌不凡,可一脸温雅,没有王霸之气,心中渐渐踏实下来。

他见刘秀一脸疑惑地看着自己,笑问道:“令尊给你取这个名字是因为你长相秀气儒雅吗?”

刘秀这个时候,脸色一红,见刘歆虽然精神矍铄,但面色苍老,脸上皱纹多,带着上位者的压迫,有一股咄咄逼人的感觉。

刘秀不知刘歆是在嘲笑自己还是另有他意,不愿说起父亲给自己取名的缘由,一时竟支支吾吾,不知如何回答。

就在这个时候,一旁年轻的邓禹给他解围了,开口说道道:“国师大人,文叔是因为家里书香流淌,所以就取这样的名字。”文叔是刘秀的字。

“多读书是好的,不错。”刘歆没有过于追究,扶着胡子,点头说着。

刘秀也回过神,没有刚刚的拘谨了,“国师是新朝大儒,博学多才,所以我们想拜国师学习。”

刘歆沉默片刻侯,问道:“其实你们已经读了不少书,我所知道的不过是初学而已,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诗》、《书》、《易》、《谷梁春秋》、《左传》或者《周礼》,你们想学哪方面的呢?”

“国师大人谦虚了,您要是还初学,那新朝没有人深学了,学生愚钝无知,不知学什么好,还请国师指点迷津。”刘秀对学什么其实没有仔细思考过,只要能拜在刘歆门下,就是成功了。

刘歆这一下,有些不满意了,微微皱眉,不满地说:“天下学问,何其繁多,普通人穷极一生也难以钻研好一方面,你连自己想学什么都不知道,我又能如何指点你们?”

邓禹连忙补充起来,“学生愚钝,所以才渴求名师指点,为我们破云开悟,敦敦教诲,我们一定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孔子有教无类,希望国师不要嫌弃我们。”

刘歆看着邓禹有把自己比作孔子的样子,微微一笑,说道:“其实你们都不错,主要是我没有太多时间了,如今我已经是耳顺之年,怕是没有几年可能就入土了,我经历都放在著书上,还有朝廷的改革,没有时间教你们,免得误人子弟。”

刘秀和邓禹知道这是婉拒了,他们只能无奈告辞。

最终,刘秀拜在中大夫许子威门下学习《尚书》。除邓禹外,与刘秀同住一室的还有来自其他州郡的严光和彊华。

几人各学不同专业,刘秀学的《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它记录了距今约四千年到二千六百年间虞、夏、商、周时期,即华夏古代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制社会时期的历史状况,涉及政治、宗教、思想、哲学、艺术、法令、天文、地理、军事等诸多领域。

邓禹、朱祐,还有邓晨学的《诗经》,这是华夏最早的诗歌总集,语言精炼优美,涉及周朝时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情。

严光学的《春秋》,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是华夏春秋时期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鲁国的重要史实,因为春秋时期。

鲁国是当时天下诸侯国中的礼仪之邦,所以鲁国的国史在各国国史中最具影响力。而且这是孔子的著作,他就出生于鲁国。

彊华学的《周易》,它是华夏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华夏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