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就像谈恋爱。
想想看,一个身高一米八还英俊帅气的男模级小伙搭讪姑娘,就算口拙嘴笨一些,成功几率都不会太低。
更何况,苏杭的‘男模’们不仅有帅气外表,内涵也并不差。
因此事半功倍。
闪过这些念头,苏杭又找到两份稿费汇款单。
拆开。
两篇文章:
《梦里的麦田》,6700字,给了千字20,一共134元。
《徘徊在十六岁》,6200字,属于又一份没有收到用稿通知的一个,却是给了又一个顶格的千字30,一共186元。
算上之前,还有前几天从《青旭》主编谭丰振那里拿到的1000块预付,合计一下,这个月,已经赚了超过2500块钱。
2500块。
这年代,什么概念?
凭借这笔钱,理论上,苏杭已经可以去买一台低档些的录像机,然后开一个录像厅。
录像厅啊。
改开后的蛮荒时代里,很多甚至是在后来登上各种富豪榜单的有钱人,早年都是凭借开设录像厅崛取第一桶金。
前些天张溢还说起,周末打算去看录像。
可惜了一场雨。
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只能下周。
今天是8月13日,距离月底8月28日开学,只剩两个星期时间。
<divclass="tentadv">早上听过甘奶奶的那些话,苏杭已经打算再做一些调整。
接下来的两周,不再赶着学习,尽量过一个少年人该有的假期,睡睡懒觉,看看电视,打打游戏,还有,喊上小伙伴去逛街钓鱼,如此之类。
毕竟高二高三的课本已经基本过了一遍,习题也做了一些,算是为重生后记忆锐化的效果添了一道加成。
后续继续的加固,完全可以放在开学后的正式课堂。
总不能开学了,什么都会了,每天在课堂上无所事事,那也挺尴尬的。
苏杭又没有跳级或者提前参加高考的念头。
想着这些,已经拆开了其他信件或包裹。
基本如同预期。
除了一封全新的用稿通知,另外两个包裹里,都是读者来信。
附带信件果然是相应杂志的约稿。
其中《正茂》给了千字30,比之前的《数不清的流年》翻了一倍,也算诚意。另外一份杂志给了千字25,苏杭也打算再寄去一篇。
毕竟发表数量才是关键。
关于投稿,苏杭也打算调整一下。
接下来,没有约稿的,就不再乱寄了,多出的稿子存下来,直接出书。
这样可以避免将来的可能纠纷。
就说另外已经寄出的,暂时不知道对方采不采用,之后就是一个个小麻烦,必须先与相关报刊杂志沟通好,避免这边出书了,那边才计划用上,导致结集比发表还早,产生乌龙。
事情不大,闹起来却不好看。
反正,算上已经发表的,已经用稿的,还有几篇确定的约稿,后续炒作时,16岁少年,短短一个暑假,十几篇的文章发表数量,足够吸引太多人的眼球。
正梳理着,察觉一旁动静,扭头,才发现谢玲不知何时凑了过来,正瞄着桌上摊开的样刊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