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继续说:“真是一次又长又讨厌的旅程,你是否也有这种感觉?”
“是的,真讨厌。”
他同意着,而且语调中包含着不耐烦的意味。
“若看看一路上的高山,倒会使人高兴起来。再过一两个月去爬山,那一定更有趣。”
“唔,唔!”他含糊地答应着。
他显然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这时你再也没有勇气说下去了。
假若一个话题对他富有兴趣,那么无论他是如何沉默的一个人,他也会发表一些言论的。因此你在谈话的停滞之中,思考了一番后,又重新开始了。
“刚才车上放的歌曲真动听,”你说,“北京将要举办一次别开生面的演唱会,听说是关牧村个人演唱会!”
坐在你身旁的那位乘客兴奋起来了。
“你觉得关牧村的歌唱得怎么样?”他问。
你回答:“唱得很好,我很喜欢听。”
“你喜欢听她的哪首歌?”他急着问。
由此可见,他的确是个文艺爱好者,并对关牧村非常敬慕。于是你可以说:“我很喜欢听她演唱的《打起手鼓唱起歌》。她不仅歌儿唱得好,人也好!”
这位乘客听了这话便兴高采烈,滔滔不绝地谈了起来。
毫无疑问,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见面。双方免不了都要存有警戒心甚至敌意。这种心理状态会毫不留情地束缚住双方。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初次交往,尽量让对方放松心情,消除他本身的心理障碍,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在初交时,如果不能打开对方的心扉,一切努力都会变成泡影。要冲破对方的“警戒”线,只有让对方感觉到你是可以信任的。那么,怎么才能让对方信任你,也就是说怎样把你对对方的尊重和信任的态度传达给他呢?
基本的手段便是以同情共感的态度来了解对方的烦恼与要求。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共鸣气也叫“移情
一个陌生人在你面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能与他交谈。你只要主动、热情地通过话语,同他聊天,努力探寻与他交谈的共同点,赢得对方的好感,这样就能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
许多事就是在不经意的交谈中找到双方的共同点,在思想上和心理上产生一种共鸣,达成一种共识,从而获得别人的认同。交谈是交流、引发共鸣、交上朋友的最好方法。
11。比别人差些,才能拉近距离
人际交往中,一个有涵养的人在生活中往往会表现得比别人差些,来破除别人的戒备心理,拉近人与人的距离。
在一个班级里,学生对一位新来的老师感到有些好奇和畏惧。因此,这位老师故意在课堂上说:“我的字写得不好看,板书更差,小学时我的书法都不及格,因此我特别害怕在黑板上写字。"以此博得学生一笑,为的是很快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有时,他也会说:“如何,我的领带漂亮吗?"学生就会暗暗在心里想:“这老师真有趣,竟注意些小事,可见老师也是凡人。"学生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便产生了亲切感,此后这位老师的教学也变得顺利起来。
同样,在演讲时,有的人在麦克风前打喷嚏,站不稳,故意表演些小失误,以此缓和了原本紧张的气氛。因为大多数听众对有头衔的大教授或领导都会存有戒备心,但是当他们看到这些小的失误后,心里便会想:“同样都是人,难免做出些不雅的事。”于是一种亲切感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与有自卑心理和戒备心的人初见面时的会谈是很困难的,尤其在社会地位有差距时,对方在居下的位置上心中会有胆怯感,会在心理上筑起一堵防御墙。所以,首先让对方树立“自己不比别人差”的观念,这一点就很重要。因此,成全别人的好胜心,会让别人更加喜欢你,会使你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比如,对方与你有共同的某种特长,对方与你比赛,你必须让他一步,即使对方的技术敌不过你,你也得让对方获得胜利。但不能一味地退让,如果一直不能表现岀你的真实本领,也许会使对方误认为你的技术不太高明,反而产生无足轻重的心理。所以,你与他比赛的时候,应该施展你的本领,先造成一个均势之局,使对方知道你并不是一个弱者。进一步再略施小技,把他逼得很紧,使他神情紧张,这样他就知道你也是一个能手。再一步,故意留个破绽,让他突围而出,让其感受从劣势转为均势,从均势转为优势的全过程,这样的胜利才会让他更加珍惜和难忘。结果对方得到这个胜利,不但费过许多心力而且危而复安,精神一定十分愉快,对你也会有敬佩之心。
不过,安排破绽必须十分小心,一定要自然,千万不要让对方明白这是你故意让他,否则便觉得你虚伪。所以,你所面临的难题就是,无论是在神情上、语气上还是举止上,都不要流露出故意让步的意思,不然你就白费心机了。另外,就是要有足够的理智,或者起初你还能以理智自持,但比赛到后来,感情一时冲动,好胜心勃发,不肯再作让步,这也是常有的事。这样一来,你所有的努力都会前功尽弃了。
人人都有戒备心理,若要拉近与别人的距离,就要消除别人的戒
备心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自己显出弱势的一面。
12。“热心”过度,好心办坏事
有的人就是太实在,看见别人的闲事就想管。要知道爱管别人的闲事,有时也难免会受伤。你有做你想做的事的自由,但切勿多管闲事。俗话说:“管闲事落不是。”就是这个道理。
人生的复杂自不必多说,任何一点点的不安因素都有可能产生不能预测的结果。不要当一个过于实在的人,因为自己的好心或无心,管了闲事,反而造成了对他人的伤害。
从前有一只松鼠十分热心地把一条鲤鱼从水里捞上来,放在草地上。
布谷鸟惊奇地问它:“你到底在干什么?”
松鼠得意地答道:“你没看到它快淹死了吗?我正在救这个家伙。”
这虽然只是一个小笑话,却是爱管闲事的人的生动写照。管闲事与管应当管的事的最大差别,就是管了别人不需要你管的事。在于对方愿意接受的程度有所不同。中国有句古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剔除千百年来人们加给它的种种自私自利的理解,实际上倒是比较容易反映人际关系应对的微妙之处的。
张克庆是个热情开朗的人,非常热衷于为他人解决家庭纠纷。一听说亲戚朋友谁家中有事,就到人家那里做说客。其实事情根本没那么严重,只是夫妻间常有的小矛盾而已,但是热情的张克庆非常卖力地去给人家调解,弄得人家理她不是,不理她也不是,常常是好心帮倒忙。有些很简单的事情,反而被她弄得一团糟,总是要闹到很尴尬的地步,她才肯收手。
“好心没好报”就是这个道理。为人热情是好事,但这份热情的温度燃烧得太高,就会烫到你身边的人,让他人对你避而远之。有的人是被盲目的“热情”所驱使,根本不知道真正应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他们的“热情”便常常为人们所避之唯恐不及了。
有很多人交际非常广,性格外向,为人热情开朗,可就是口碑不好。原因在于他过分热衷于为他人的私事而费尽心力地做调解。岂不知,家丑不可外扬,谁都不想让自己的家务事被他人知道,更不想让别人过分地干涉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