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说文解字》解曰“屋宽大也。”《尔雅?释言》释円“宽,绰也。”可见“宽”的本义是指屋宇广大、衣物宽绰冇余裕的样子;引申为度量恢宏,能容事、容物、容众,更能容他人之不足。《论语?阳货》中说“宽则得众”,指的是君王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其实。朋友相交的过程中,更应培养宽容之德。即使发现了“道不同。不相为谋”也要“君子交绝,不出恶声”。要“宽裕温柔?足以仃容”。对朋友的小缺点和一时失误,要能够宽容。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不可能一贯止确,不可能没仃错误;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子张》中记载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只要朋友本质上是好的,是白璧,他的过错只是微瑕,就应该宽容;有了错误,一旦知道便积极改正,更应该宽容。宽厚是待人宽容厚道,不过分要求,即使对冒犯或反对过自己而实践证明错了的人,也不计较追究。明朝人洪自诚说过:“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一个人胸怀宽大,才能使众人归心,为之尽力。因此,这种与人为善,宽厚待人的处世态度,有利于交友,赢得人心和友谊,对人际和谐、事业成功起着积极作用。
宋代的王安石对苏东坡的态度,应当说也是有那么一点"恶"行的。他当宰相的时候,因为苏东坡与他政见不同,便借故将苏东坡降职减薪,贬官到了黄州,搞得他好不凄惨。然而,苏东坡胸怀大度,他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旧恶。王安石从宰相位子上垮台后,两人关系反倒好了起来。他不断写信给隐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叙友情,互相勉励,或讨论学问,十分投机。
相传唐朝宰相陆贽,有职有权时曾偏听偏信,认为太常博士李吉甫结伙营私,便把他贬到明州做长史。不久,陆贽被罢相,贬到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陆两人有点私怨,便玩弄权术,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当陆贽的顶头上司,意在借刀杀人。不想李吉甫不记旧怨,上任伊始便特意与陆贽饮酒结欢,使那位现任宰相借刀杀人之阴谋成了泡影。对此,陆贽深受感动,便积极出点子,协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李吉甫不图报复,宽待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尚书》中有言:“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宽大仁慈,体现胸襟和气度,涵养与明智。广阔的心胸能够成就大事业,因为这种润物无声的修养和气度,可以赢得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孔子说:“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冶长》)意思是说,不要念念不忘过去别人对自己的坏处,怨恨就会越来越少,过去有人对不起自己,事情过去就算了,不要老是怀恨在心。这样做的好处是消除自己内心的怨恨,宽怀容人,和别人的纠葛就会越来越少,与他
人的关系就好了。不仅如此,当自己与他人发生摩擦的时候,我们也不要仅仅将过错归结到别人身上,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自省。看看自身,这样才是可取的。
孟子说:“君子之所以异于常人,在于能时时自我反省。即使受到他人不合理的对待,也必定先反省自己本身,自问,我是否做到了仁的境地?是否欠缺礼?否则别人为何如此对待我呢?直到自我反省的结果合于仁也合于礼了。而对方强横的态度却仍然不改。那么君子又必须反问自己:我一定还有不够真诚的地方。再反省的结果是自己没有不够真诚的地方,而对方强横的态度依然如故,君子这吋才感慨地
说:他不过是荒诞的小人罢了。这种人和禽兽又有何差别呢?对于禽兽是根本不需要斤斤计较的。”(《孟子?尽心上》)孟子的话启示我们,一个真正有大胸襟、大气度的人,在与别人发生矛盾、冲突后,不仅不会同非原则性的问题喋喋不休、抓住不放?不仅只是不计小人之过,而且关键是要有严于律己的精神,只有具备严于责己的态度,才能真正不计小人之过,真正地谦让。
总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最受其害的还是自己,反倒把
自己搞得痛苦不堪。所以说,乐于忘记是成大事者的一个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进。做人要有“不念旧恶”的度量。况且人与人之间,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误以为“恶”的。未必就是真的“恶”。即使是真的“恶”。对方心存歉意。诚惶诚恐,你不念恶。以礼相待,并且还对他表示亲近,也会使为“恶”者改“恶”从善。
所以说,做人做事应当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宽容是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宽容是一种完好的心理素质,宽容是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具备这种可贵的人生态度,就意味着你的事业将走向顶峰、家庭会被幸福围绕;具备了这种完好的心理素质,面对同事的批评,朋友的误解。你就不会反唇相讥。争吵不休。伤了和气。毁了形象;具备这种敏锐的洞察力。你就能够体会到那些“患难之交”、“亲朋好友”、“金玉良缘”、“模范夫妻”等的相对性。其实,他们之间的矛盾、苦恼全都化解在宽容之中。
俗话说“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会有缺点、错误和不足。你没必要去寻找「仝十美的完人交往。而应能与有各种缺点和毛病的人交往。并应努
力发扬他们的长处。这样你才能得到更多的朋友,你的事业才能得到众人的支持。
人生在世,都要有能力自治其心,也就是治心窄,求心宽。心胸狭窄者,是一个小气者。是一个无所作为者。心胸狭窄,不仅会害人,而且会害己。心胸狭窄者,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看不到自己的弱点,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总认为人家跟他过不去,总认为别人在整他。其实,心胸狭窄的人,是自己整自己。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不可能干出大事,也不可能创造出优异成绩。只有忘我,才会有我。宽容不仅表现个人的博大胸怀,也表现个人的聪明才智,更能调动部属的积极性,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宽容是一切成功者的应有境界。一个人心量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一个人心能容多少,成就就有多少。
这就如同禅宗所推崇的“花未全开月未圆”。其实花一旦全开放了,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了,马上就要亏了。而没有完全开放的花,和没有完全圆的月,却会使人内心充满期待。朋友之道,人际关系之道,皆是如此。稍稍宽容一点,留一点余地,往往收获的是海阔天空。
当然,我们虽然提倡品性宽容,却也不是一味地造就姑息,否则就会失去我们宽厚的本意,正所谓“过宽杀人”。无度的宽容只是麻木怯懦,明哲保身,更是纵容丑恶。也就是说,无原则地宽容恶人去换取宽厚的名声。或列举琐碎小事换取精明的名声,都是有失之偏。圣人的宽容不使匪人有所依靠,也不使小人无所容身。对恶人无原则的宽容无异于助纣为虎。对善良人的残忍,“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儿朱熹也讲,“血气之怒不可有,义理之怒不可无”。我们在懂得宽以待人的同时也应懂得嫉恶如仇。捍卫正义。只有做到当宽则宽、当严则严,抑恶扬善,才是真正的宽以待人。
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原典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
哉?”
——《论语?为政》
释义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
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孔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很简单。
孔子认为,无论大车还是小车都有辕,用来为牛马拉车。辕端接一横木,此横木在大车名为鬲,在小车名为衡。辕端与横木相接处,各凿圆孔相对,以金属物贯穿之,使辕端与横木能活动自如。此金属贯穿物,大车称为輗,小车称为轨,是大小车行动之关键。孔子便以它们为喻,认为诚信在人与人之间的作用就像輗、軏对车的用途一样,非常关键。孔子认为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诚信,不知道一个人怎样还能正常地为人处事。那就好像车没有了貌一样,无论大车还是小车,都不能前进。
“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孔子将“信用”看得很重要,孔子说这话是有感而发的,想必是看到许多言而无信的人最终无法立足于社会,才从反面教材中总结出了这句训言,以警醒大家。但不守信用的人实在是太普遍了,。即使是孔子的弟子中也有这样的人。
孔子也曾就此问题和他的学生商讨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
“去兵。”(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论语?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