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德不孤,兴有邻。”
—《论语?里仁》
释义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亲近。”
子的“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含有寓仁义于交往的意思。他在这里提出了两个关键的概念:一是“德”,一是“邻”。“德"就是美德,是
从自己一方讲的;“邻”就是邻居、朋友,就是天底下所有愿意走在一起的人,这是从别人一方讲的。
孔子的这句话揭示了人与人之间两种关系带来的必然后果,即“德若孤,必无邻“与“德不孤,必有邻”。一个人如果有“孤德”,自己只对自己好,自己美自己的,那么必将固步自封,最后必成孤家寡人。这样的W人,不会有人愿意和他在一起。
曾经桐城有一个大官是当朝宰相,家里有一群家族的人;当地有一个豪t绅姓刘。两家都在当地非常有影响:一个是高官的亲戚,一个是富豪。那个时候人们非常讲究风水,风水先生说这个地方风水好,因此当朝宰相的侄子和富豪都决定在这里建宅院,房子建好后,需要建院墙,因为风水好,谁都想让自己的院子大一点,所以宰相侄子的墙向这边靠,当地豪绅的墙也向这边靠,于是两边各不相让,时隔一年院墙一直都没有打上。最后当朝宰相的侄子为了展示自己家的实力,快马传书一封信送到京城给叔叔,叔叔打开信一看提笔写了四句话,快马传书回来,侄子拿过叔叔写的信,看完马上拿着,信找到邻居家,说你家墙往我家靠吧,靠三尺没有关系,邻居突然傻了,说为什么。宰相侄子说我叔叔来信了,邻居看完他叔叔这封信,倒吸了一口冷气,说还是你家的墙往我家靠,两家争相谦让,最后各让三尺,就留下了美名至今的六尺巷。叔叔是一封什么样的信让双方马上化干戈为玉帛,马上各退三尺呢?原来叔叔只在信上写了这样一段话: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人际交往中,一个人道德品质和修养的高下,是决定与他人相处得好与坏的重要因素。道德品质高尚,个人修养好,就容易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友谊;如果不注重个人道德品质修养,就难以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交不到真心朋友。我们身边就不乏这样的人:他们一事当前往往从一己私利出发,见到好处就争抢,遇到问题就相互推诿,甚至拆别人的台;还有的看自己一枝花,看别人豆腐渣,处处自我感觉良好,盛气凌人。这些人生活中之所以难有朋友,归根到底,就是在自身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方面出了问题。
俗话说,让人一步自己宽。实际上,邻里间往往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闹得不可开交。双方遇事毫不相让,针尖对麦芒,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结果小事闹大。矛盾加深,结成疙瘩,久久不能得以解决。在邻里相处中,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若每个家庭都能经常注意自己的涵养,邻里间的矛盾就会减少。
正所谓“德不孤,必有邻。”在儒家看来,品德高尚的人,不但不用讣担心自己缺少朋友,他还会在无形中吸引许多性情温良的人前来与他比邻而居。从而生活在一个人心皆善,远离虚伪欺诈的美好环境中。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说人们选:去t择住处,如果不能做到与仁厚善良的人为邻居,那么他就算不上一个明智的人。西汉刘向《烈女传》说:“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二迁之教。”为了孟子的健康成长,孟母曾经三次搬家,而“孟母三迁”也成为中国最为脍炙人口的典故,被写进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孟子后来成为万传景仰的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大儒,这与孟母为了使孩子接受饭好的环境熏陶用心择邻而居是分不开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你修身有道,品德高尚,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前来与你比邻而居,叮谓是“德不孤,必有邻”的形象化阐释。
总之,德者得也,它是一个让我们“多起来”的好东西。
4。道不同,不相与谋
原典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
释义
孔子说:“两个人走的道路如果不相同。那他们便很难彼此在一起互
相谋划,成为知己好友。”
从孔子强调“君子群而不党"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来看,那种以谋取私利为目的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种比较固定的关系圈子,表面上看似乎是朋友。但是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因为孔子及儒家所讲的朋友是以“道义”为基础的一种人际关系类型。
孔子并不否认交朋友要有自己的目的性。但目的是为了“辅仁”,即彼此促进德行的提高,而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物质上的利益。所以,不以道义为基础的人际之“合”都不能算是“朋友”的范畴。
“道不同不相与谋”是择友的一个重要原则。朋友是要志同道合的,志不同道不合那也只会南辕北辙越走越远。孟子说过:“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论语?子路》)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且严正的朋友。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友谊,并且都能以正直和德行相交,是可以为双方提供促进作用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可以说是我们人类历史上一对志同道合的朋友典范。从184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会晤起,40年里,他们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斗争中,团结作战,患难与共,建立了真挚的友谊。由于革命斗争需要,他们曾身处两地近20年,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没有因此而疏远,反而联系越来越密切。他们几乎每天都要通信,交谈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理论问题。共同指导着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马克思不仅十分钦佩恩格斯的渊博学识和高尚人格,而且对恩格斯的身体也很关心。有一个时期。恩格斯生病。马克思时时挂在心上,他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关切你的身体健康,如同自己患病一样,也许还要厉害些疽恩格斯为了“保存最优秀的思想家”。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的马克思。使其能专心致力于革命理论的研究,他违背自己本来的意愿,到父亲经营的公司中去从事那“鬼商业"的工作。当《资本论》第一卷复印的时候。马克思给恩格斯写信说:“其所以能够如此。我只有感谢你!没有你为我的牺牲,我是决不可能完成三卷书的巨大工作的,我满怀感激的心情拥抱你恩格斯尽管做出了巨大牺牲,但他始终认为,能够同马克思并肩战斗40年,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
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这种崇高的革命友谊,正如列宁所赞扬的,它“超过了古人关于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原本是朋友,但后来因“道不同,不相为谋”,导致最后分道扬镰,
它历史上最有名的例子有“割席断交"的管宁和华歆。
管宁和华歆是东汉灵帝时人,两人原本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然而,有一天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草,突然掘到一块金子。管宁对这块金子视而不见,但华歆却忍不住心动。把金子捡起来放在一旁。之后,两人一起读书,有一位官员坐轿子从他们门前经过,管宁视若无睹,但华歆却忍不住跑去外面张望。一脸羡慕的样子。于是。管宁割断了两人一起坐的席子,然后对华歆说:“从今天起。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在今天依然经常被我们引用。可见这句话是非常被中国人所认同的。这句话如果是从人生志向方面的角度来说,应该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很难长期共同奋斗。但是如果就具体问题的商量和策划,不同主张的人共同商量才更加有价值。因为许多有不同主张的人,其实往往是观察事物的角度或视野不很一致的人。这样的人如果能平心静气地坐到一起商量事情。往往能更加全面地考虑到事物的各个方面。
当然,“道”在这里的外延较广,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观念、学术主张等。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司马迁感叹说:“道不同,不相为谋。真是各人追随各人的志向啊!”(《史记?伯夷长齐列传》)
这是政治态度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司马迁又说:“世上学老子的人不屑于儒学?学儒学的人也不屑于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不是说的这种情况呢?”(《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这是思想观念、学术主张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