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百分之八九十的事,都不是能直接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但如果仅仅因为没有能令你心喜若狂的事情发生,你就抱着一种不快乐、不开心的态度生活,那只能说你做人太悲观了。
俗语说:境由心造。一个人的快乐与否。大都由他个人的心态所决定的。
有一个寓言,是说在某小镇上有一个非常穷困的女孩子,她失去了父亲,跟妈妈相依为命,靠做手工维持生活。她非常自卑,因为从来没穿戴过漂亮的衣服和首饰。在这样极为贫寒的生活中,她长到了十八岁。
在她十八岁那年的圣诞节,妈妈破天荒给了她二十美元,让她用这些钱给自己买一份圣诞礼物。
她大喜过望,但是她还没有勇气从大路上大大方方地走过。
她捏着这点钱,绕开人群,贴着墙角朝商店走。
一路上她看见所有人的生活都比自己好,心中不无遗憾地想,我是这个小镇上最抬不起头来、最寒臻的女孩子。看到自己特别心仪的小伙子,她又酸溜溜地想,今天晚上盛大的舞会上,不知道谁会成为他的舞伴呢?
她就这样一路嘀嘀咕咕躲着人群来到了商店。一进门,她感觉自己的眼睛都被剌痛了,她看到柜台上摆着一批特别漂亮的缎子做的头花、发饰。
正当她站在那里发呆的时候,售货员对她说,小姑娘,你的亚麻色的头发真漂亮!如果配上一朵淡绿色的头花,肯定美极了。她看到价签上写着十六美元,就说我买不起,还是不试了。但这个时候售货员已经把头花戴在了她的头上。
售货员拿起镜子让她看看自己。当这个姑娘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时,突然惊呆了,她从来没看到过自己这个样子,她觉得这一朵头花使她变得像天使一样容光焕发!
她不再迟疑,掏出钱来买下了这朵头花。她的内心无比陶醉、无比激动,接过售货员找的四美元后,转身就往外跑,结果在一个刚刚进门的老绅士身上撞了一下。她仿佛听到那个老人叫她,但已经顾不上这些,就一路飘飘忽忽地往前跑。
她不知不觉就跑到了小镇最中间的大路上,她看到所有人投给她的都是惊讶的目光,她听到人们在议论说,没想到这个镇子上还有如此漂亮的女孩子,她是谁家的孩子呢?她又一次遇到了自己暗暗喜欢的那个男孩,那个男孩竟然叫住她说:不知今天晚上我能不能荣幸地请你做我圣诞舞会的舞伴?
这个女孩子简直心花怒放,她想我索,性就蓍侈一回,用剩下的这四块钱回去再给自己买点东西吧。于是她又一路飘飘然地回到了小店。
刚一进门,那个老绅士就微笑着对她说,孩子,我就知道你会回来的,你刚才撞到我的时候,这个头花也掉下来了,我一直在等着你来取。
初,这个故事结束了。真的是一朵头花弥补了这个女孩生命的缺憾吗?其思实,并不是这样,真正弥补缺憾的是她自己的心态。
益t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无法避免不如意的事情发生,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不如意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庖生活质量。
邵雍《心安吟》中说:“心安身自安,身安心自宽。身与心俱安,何洛事能相干。谁谓一身小,其安若仙山。谁谓一室狭,宽如天地间。安分身髓无辱,身意心相合。虽居尘世上,却是出人间。”
心情是心田的庄稼。只要心脏在跳动,心情就播种着、活跃着、生长着、更迭着,强有力地控制着我们的生存状态。可以没有爱情,没有自《了由,没有健康,没有金钱,但我们必须有心情。心情与我们形影不离,t不,它甚至比影子的追随还要安全得多。光不存在的时候,影子就藏在深深的黑暗中了;只有心情牢牢黏附在身体最隐秘的地方,坚定不移地陪伴着我们。快乐的人,在黑夜中也会绽出笑容;凄苦的人,即使睡着了,梦中也滴泪。
4。抵制欲望,知足常乐
原典
盂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于?尽心下》
释义
孟子说:“要想让心养正,欲望越少越好。”
中国有句俗话说:“知足常乐“。孟子也曾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佛典《大智度论》中也说:“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咬骨。五欲増争,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面对难填的欲壑,我们应尽量享受。
有位哲人曾说:“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为拥有的太少,而是想要的
太多。”正是因为欲望太多,结果造成心理贫穷。
其实我们每个人拥有的财物,无论是房子、车子或者是其他的任何物
品……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没有一样是你的,那些东西都是暂时寄存在你这里,有的让你暂时使用,有的让你暂时保管而已,到最后,物归何主都不得而知。所以智者把这些财富都视为身外之物;而贪婪者把它们视为珍宝,到最后却往往是一无所获。
欲望的满足不是满足,而是一种自我放逐,欲望会带来更多更大的欲望。如果我们为欲望所左右,为欲望的不能满足而受煎熬,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滋味?因此请你务必谨记:
贪婪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知足者常乐”才是人们应当津津乐道的人生哲学。
有的人结庐于山间,一亩薄田,一壶清茶,一盘檀香,一张古琴,悠闲自在,自得其乐。比如孟浩然厮守农舍,归隐田园。在那“把酒话桑麻”的笑谈中,他知足了,也拥有了不足为外人所道的乐趣。但如果你不知足,那么最终失去的就不仅仅是你所得到的东西,甚至还可能是你的生命。
古有两名盗寇,身背金银珠宝,一水拦住逃路,两盗欲泅而渡之。泅渡前,老大对老二说:水流且急,游到水中,若是觉得力不从心,就丢掉一点背上的金银珠宝,继续向对岸游,再若感到体力不支,就继续再丢,保住自己的性命是最重要的!听完老大的话,老二点点头,表示明白。此时,身后的追者将至,老大老二两名盗寇纵身入水,向对岸泅渡,没多久,老大就觉得颇为吃力,于是就扔掉了一半背上背着的金银珠宝。到了水中央,老大仍感体力难支,因此,又把另一半
也扔掉了!
老大筋疲力尽地上了岸,回头一看,老二还在离岸很远的水中挣扎,眼看就要沉下去了!此时,老大大喊,让老二解掉背上的包袱,扔掉金银珠宝!老二听到老大的喊叫,也想解开背着的包袱,扔掉金银珠宝,可是,他已经没有解开包袱的力气,最终落了个葬身水底的结局。
已故的弘一法师李叔同先生曾留下一副对联说:“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人的贪欲是难以填平的,因为贪欲太盛,所以,大多数人都不快乐。事实上,知足是快乐的源泉。如果欲望太高,反而会失去的更多。
知足是人在深刻理解生活本质之后的明智选择。俗话说:“猛兽易伏,人心难降;豁壑易填,人心难满。”但生活所能提供的欲望满足却总是有限的。因此在人的现实生活中,“足”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足”则是绝对的、永恒的。足不足是物性的,而知不知则是人性的。以人性驾驭物性,便是知足;以物性牵制人性,就是不知足。足不足在物,非人力所能勉强;知不知在我,非多少所能左右。不知足是本然的、合情的,仿佛骑手信马由缰,毫不费力;相反,知足是自觉的、顽强的、坚毅的和难能可贵的。当你步行在街道上看到一辆辆擦身而过的漂亮轿车时,当你身居斗室望着窗外一幢幢摩天大楼时,因羡慕、嫉妒而生起的不知足,无须吹灰之力便不招而至了。而要摆脱这些情绪的纠缠,今晚依然知足地卧床酣睡,明早照样知足地挤车上班,却是很不容易的。可见,不知足者根本没有资格嘲笑不凡的知足者。在嘲笑别人之余,倒是应该想一想自己为物所役的浅薄、空虚和浮噪。正如程子所说:“人为外物所动者,只是浅。”
知足者当然不是无所希冀、无所追求。谁不爱吃山珍海味?谁不喜欢汽车洋房?但现实终归是现实,伤感也无济于事,在万般无奈之时,唯一可以保持的是这份知足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