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求名之心过盛必作伪,利欲之心过剩则偏执。面对名利之风渐盛的社会,面对物质压迫精神的现状,能够做到视名利如粪土,视物质为赘物,在简单、朴素中体验心灵的丰盈、充实,并将自己始终置身于一种平和、自由的境界,这才是人上之人。
因此,在现代充满了诱惑,什么都需要选择的社会中。更需要在选择中学会舍弃。什么都不愿意舍弃的结果只能是失去更多。就如同一个穷人要想摆脱“穷”这个字眼,首先要做的就必须是舍弃欲望,唯有舍弃欲望的决心,才有机会可以累积财富,才能用钱去赚钱。
有一句俗语:“人生有舍必有得”。早在两千年前,孟子就说过这样的话:“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而这正是从取舍的角度,阐释了“有舍才能有得”的道理。
当然,舍得舍得,并不是说排斥对物质的追求,孔子曾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按今天的白话说就是:财富如果可以求得的话,就是去做一名手拿皮鞭的下等人,他也干。但是如果不可求的话,那他还是干他所愿意干的事情好了。孔子这句话在今天真的很受用。因为他强调的不是对金钱的一味追求,而是有原则的,如果不违心不违道能求得那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如果不能那就做一些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吧。这样也就是说与其做一些用我的快乐为代价求得钱财的事情,还不如做一些自己的心里感觉舒畅的事情。
仰望苍穹,俯瞰今朝,试看那些已经抓到手的物质财富,他们所抓到的只是自己内心的欲望而已,而欲望的结局只是一摊冰冷的灰烬。所以说,舍弃多余的欲望,支配欲望,舍弃欲望,舍弃浮华,删繁就简,这才是人生的一种智慧。
5。不怨天,不尤人
原典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宪问》
释义
孔子说:“不怀恨于天,不责怪于人。”
孔子是一个志向远大的人,一心要以仁义之道来整治家国天下,实现天下的长治久安。为此他曾经广泛游历诸国,希望有君王能够釆纳他的思想主张,行礼治,尽仁道,明伦常。可是当时诸侯之间连年攻战,人人自危,奸谋权术横行,勇力军法并重。各个诸侯国王急功近利,欲图自保或者称霸天下,孔子的一整套根治社会弊端的慢功夫自然难以见用于世。这倒并不是说孔子的思想理论不好,而是由于道德教化、人心转变往往见效很慢,在当时纷繁动荡而又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这些难以具体实行。因此孔子周游了一大圈之后,最终还是一无所获,怀才不遇,没有实现他的政治理想,甚至因此不断遭到别人的讥讽和嘲弄。所以孔子才会发出世上没有懂他的人的感叹。
不过孔子之所以是孔子,是“圣人”,而不同于常人就在于他虽然一生郁郁不得志,但是却能够通达事理,用他的话讲就是“不怨天,不尤人“。事实上人的一生,不如意的时候往往多于如意的时候。那么在我们面对不得意之时,是灰心丧气、怨天尤人,还是像孔子一样心态怡然呢?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心态问题,也是直接关系到一个人是否能有成就的大问题。可以设想一下,孔子周游列国十几年,推销他的治国理论,但却没
有一个国君重用他,如果他灰心失望了,整日怨天尤人,以酒浇愁,那么也许今天已经没有人知道曾经有这么一个人的存在了。但是孔子却能在那么绝望的情况下,继续坚持自己的追求:不能直接将自己的理论推销给君主,可以传授给学生,通过学生再推销给后世的君主。孔子的这种执着和达观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事情做得不顺利既不埋怨老天爷、也不迁怒旁人,这是需要相当的修养功夫才能做到的。孔子说自己不怨天尤人,其实也等于为人们做了一个示范,告诫人们也别怨天尤人。想想人为什么会怨天尤人呢?无非是想实现的愿望没实现,想得到的东西没得到,于是迁怒于老天的不公和他人的不助,整天沉浸在烦恼之中。
生活中有高潮也有低谷,人生中有得也有失。对得失成败抱旷达的态度,你就会少了许多挫折感,生活就会格外轻松愉快。
梁漱溟是我国近代有名的儒学大师。"十年文革"时期,那些所谓的“红卫兵"们把他的藏书、手稿、字画统统烧了,人又隔三差五地被拉去游街、批斗,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多么大的羞辱,同时面临这样的失意,稍有想不开就会走上极端,一了百了。但是梁漱溟没有,当造反派们厌倦后把他关在一个小屋子里,他没有为此而怨天尤人,也不呼天抢地,而是潜下心来认真地做自己的学问,其《儒佛同异论》还有《东方学术概论》,可谓是我国学术界开天辟地的伟大成就,其超然物外的胸襟和气度确是令人折服。
我国台湾著名的散文家林清玄写的一篇散文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他说一个朋友和他要一幅字,挂在自己的书房里。朋友对他说,你要写非常简单的,让我每天看了以后就有用的一句话。他想了半天,就写了四个字,叫“常想一二”。那个朋友不懂,说这是什么意思啊?林清玄解释说,大家都说这个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言者无二三",我们就算认可这种说法吧,但是起码还有一二如意事啊?我帮不了你太多,我只可以告诉你就常想那"一二"吧,想一想那些快乐的事情,去放大快乐的光芒,抑制心底的不快,这也就是我作为一个朋友能够为你做的最好的事情了。
俗话说“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根本就不可能永远都是风平浪静。人生遭际不是个人力量所能左右,而在诡谪多变,不如意事常存在于环境中,惟一能使我们改变的不是老天,也不是别人的支持,而是你自己!
因此说,看透了,看穿了,人的生命就获得了自由和解脱,从斤斤计较的小圈子里走出来,不在小事情上浪费自己,而能务其大者、远者,创造人生的远景宏图。人生旷达了,心智自然也就不会劳累,就不会活得那么拘谨和痛苦。区区小事不能给他带来烦恼,不愉快的经历也不能使他怨天尤人。旷达地体谅他人,理解人生。欢乐的时候能放浪形骸,遇到挫折能顺其自然,做事的时候能专心致志,忘情的时候能忘乎所以。这种人活在世上不委曲自己,但是也不计较别人,所以人人喜欢,人人钦佩。
6。勿致力于身外之物,保持平常心
原典
孟子曰:"尊濾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已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观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释义
孟子说:“尊重道德热爱义理,就可以快快乐乐了。所以士人在贫穷时不会丧失道义,得志时不会背离原则。贫穷时不丧失道义,所以士人能自得其乐;得志时不背离原则,所以人民不会对他失去希望。古代贤德的人,得志时,把恩惠施加给人民;不得志时,就修养品德给世人做表率。贫穷时就搞好本身品德的修养,得志时,就帮助天下人民都走善道。
颜渊问孔子说:“我曾经在觞深过渡,摆渡人驾船的技巧实在神妙。我问他,驾船可以学习吗?摆渡人说,可以的。善于游泳的人很快就能驾船。假如是善于潜水的人,那他不曾见到船也会熟练地驾驶船。‘我进而问他怎样学习驾船而他却不再回答我。请问他的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回答说:“善于游泳的人很快就能学会驾船,这是因为他们习以成性适应于水而处之自然。至于那善于潜水的人不曾见到过船就能熟练地驾驶船,是因为他们眼里的深渊就像是陆地上的小丘,看待船翻犹如车子倒退一样。船的覆没和车的倒退以及各种景象展现在他们眼前却都不能扰乱他们的内心,他们到哪里都从容自得!用瓦器作为赌注的人,心地坦然而格外技高,用金属带钩作为赌注的人而心存疑惧,用黄金作为赌注的人则头脑发昏内心迷乱。各种赌注的赌博技巧本是一样的,而有所顾惜,那就是以身外之物为重了。大凡对外物看得过重的人其内心世界一定笨拙。”
清朝山西太原有一个商人,生意做得很红火,长年财源滚滚,虽然请了好几名账房先生,但总账还是靠他自己算,钱的进出又多又大,他天天从早晨打算盘熬到深更半夜,累得他腰酸背痛、头昏眼花,疚晚上床后又想到明天的生意,一想到成堆白花花的银子又兴奋又激动。这样,白天忙得不能睡觉,夜晚又兴奋得睡不着觉。这老头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
老头隔壁有一对靠做豆腐为生的小两口,每天清早起来磨豆浆、做豆腐,说说笑笑,快快活活,甜甜蜜蜜。墙这边的富老头在床上翻来覆去,摇头叹息,对这对穷夫妻又羡慕又妒忌,他的太太也说:“老爷,我们要这么多银子有什么用,整天又累又担心,还不如隔壁那对穷夫妻,活得那么开心。“
老头早就认识到自己还不如穷邻居生活得轻松洒脱,等太太的话一落音便说:“他们是穷才这样开心,富起来他们就不能了,很快我就让他们笑不起来。”说着,翻下床从钱柜里抓了几把金子和银子,扔到邻居豆腐房的院子里。
这对夫妻正边唱边做豆腐,突然听到院子里“扑通”、“扑通”地响,
提灯一照,只见是闪闪的金子和白花花的银子。连忙放下豆子,慌手慌脚地把金银捡回来,心情紧张极了。不知把这些财富藏在哪里好,藏在房里怕不保险,藏在院里怕不安全。从此,再也听不到他们说笑,更听不到他们唱歌。邻居富老头和他太太开心地说:“你看!他们再也笑不起来,唱不起来了吧!早该让他们尝尝富有的滋味。”
可见,人只有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心境才能快乐。如果一个人成为了金钱的奴隶,就不会享受到金钱的快乐。
《菜根谭》中说:“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中花,自是舒徐繁
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兴废;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扑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这些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荣华富贵,如果是因为施行仁义道德而得来的,就会像生长在大自然中的花一样,不断繁衍生息,没有绝期;如果是从建立的功业中得来的,就会像栽在花钵中的花一样,因移动或环境变化而凋谢;若是靠权力霸占或谋私所得,那
这荣华富贵就会像插在花瓶中的花,因为缺乏生长的土壤,马上就会枯萎。这就告诉我们,没有道德修养,仅靠功名、机遇或者是非法手段求得的福,千万要警惕,它们不能长久,转瞬即逝。只有那些德行高尚的人,才能领悟这个道理,保住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