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主暴毙?”宋帝眉头一皱,随即舒展,目光向殿外延展,似在思索。
“金主一行北归,待他们抵达吴州或长江之时,我们派一些顶尖的高手去行刺,让金主命丧江南。”赵瑷双眸明亮,“皇妹这出妙计,儿臣以为,可行。”
“皇兄所说的,正是儿臣的意思。”我和二哥倒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虽说可行,但行刺一事关系重大,不可草率。”宋帝语声缓沉,目露犹豫之色,“倘若行刺失败,祸患无穷;金主不会善罢甘休,大有可能挥军南下,战事一起,受苦的是黎民百姓……”
“父皇,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赵瑷沉声道,极力说服父皇。
“就算父皇为苍生着想,不愿挑起战事,可完颜亮嗜杀好战,早晚会南下侵我大宋。”
“家国大事,你们不懂。”宋帝目光悠远,好像想起了什么。
“是,儿臣只是一介女流,不懂什么家国大事,只知完颜亮阴毒狠辣、冷酷嗜杀,绝非一国明君。他当金国皇帝,对我们大宋,也绝非幸事。”
我越说越激动,父皇为什么就不同意呢?父皇究竟在想什么、担心什么、犹豫什么?作为一国之君,这般优柔寡断,于家国、苍生并非好事,还不如二哥果断。
自然,置完颜亮于死地,我的确别有用心,或者说是私心。只要他死了,大哥完颜雍就安全了,就不必再亡命天涯,不必过那种朝不保夕的日子。
赵瑷再次劝道:“父皇,若再犹豫,就失去这个绝无仅有的良机了。”
宋帝站起身,以不容置疑的口吻道:“朕再想想,明日再议。”
我和二哥看着他大步流星地离去,无奈地叹气。
——
我就是不明白,当年父皇是靖康之难中唯一一个没有被金人掳去的皇子,经历了九死一生,才躲过金兵的追捕,在江南即位,延续大宋国祚。身为一国之君,他延续了大宋一百多年的基业,延续了赵氏江山,虽然只剩下半壁江山,但也是大宋黎民百姓和将士寄予厚望的英主。
却没想到,宋帝竟然这般优柔寡断,连刺杀完颜亮的胆量也没有。
我问:“二哥,你觉得父皇会赞成行刺完颜亮吗?”
赵瑷抿唇,叹气,“我也不知。”
“父皇一向这么优柔寡断吗?”我问,说得难听点,大宋有这样的皇帝,是大宋的悲哀,更是黎民百姓的悲哀;假若父皇永远如此优柔寡断,大宋如何图强中兴、扬眉吐气?
“父皇是一国之君,所思所想必然比我们多得多,我们想不到的,父皇必须思虑再思虑;我们可以任性妄为,父皇必须思及江山社稷、黎民苍生。”
我看得出,纵然二哥胸怀抱负,也只能在父皇的威严、光芒下规规矩矩地做人、行事,不敢越雷池半步,磨光了锐气与意气。
我慷慨道:“正是为了江山社稷、黎民苍生,才不能优柔寡断。你读了那么多圣贤书,应该知道,历朝历代有所作为、开创新朝的帝王将相,哪个是优柔寡断的?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还有我朝太祖,哪个不是雷厉风行、当机立断?”
赵瑷笑道:“这些古人是当机立断,还是优柔寡断,你倒一清二楚。”
我斜睨着他,“可不是?但凡建功立业、名留青史的英雄豪杰、帝王将相,必定都有一种与凡夫俗子截然不同的气魄与气概。二哥,若你想名留青史,就不能优柔寡断。”
他摇头失笑。想到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就要白白地溜掉,我黯然道:“我真想不明白,明明是绝佳良机,为什么父皇还要考虑?考虑什么呢?等他想好了,完颜亮也走得老远了。”
二哥也颇为迷惘,“也许父皇在想,怎么做才能做到万事周全。”
果不其然,次日早上,宋帝否决了我的提议,也不许我和二哥私下派人去行刺。
我问为什么,父皇只道:“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两国互通往来,自然也不杀来使。”
撂下这么一句话,他就让我们回资善堂,不要胡思乱想。
“二哥,父皇那话看似冠冕堂皇,可是我觉得不尽然。”
“假若金国使臣在大宋境内被杀,世人都会以为是父皇的旨意;刺杀来使一事也将载入史册,被后人诟病。父皇考虑到百年后的声名与评述,才不赞成我们刺杀金主。”赵瑷见四周无人,这才直白地说。
还是二哥想得通透。
为了百年后的声名与评论,就白白放弃一个大好机会,这不是很可惜吗?
优柔寡断的人做任何事总是瞻前顾后。
赵瑷笑得云淡风清,“别想那么多了,如今你暂时安全了,就当一个无忧无虑的公主吧。”
我蹙眉道:“公主,公主,听起来风光荣耀,可我觉得是受罪。二哥,我想出宫玩玩。”
他思索片刻,道:“金主昨日刚走,再等两日吧。”
——
这日,我差人去惊鸿殿,对刘婕妤说,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