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所有人都在一片欢腾的海洋中。
一战定乌桓…这事儿太大了,这功勋也太大了…
连带着,这段时间,柳羽也变得极其忙碌。
如何驱逐那些残余的乌桓势力?
如何在辽西的各处建立城邦,牵汉人入住?
如何化解胡人、汉人…胡汉血脉之人彼此间的仇恨,还有…矿脉的分成如何?矿工的加入…矿脉的开采,胡马的收揽。
这些…都是问题,是巨大的问题…
好在这个时代的人都很「卷」…刘备如此,公孙瓒如此,简雍如此…就连关羽、赵云、张飞也是不遗余力的投入…辽西的重建工作。
这让柳羽轻松不少…
倒是…夏侯渊送来的曹操的这封亲笔书信,让柳羽眉头冷凝。
乃至于让柳羽想到了许多…
他想到了,历史上的这个时间段…
——朝廷昏暗,皇帝卖官逼命;
十常侍勾结贪腐;
百官无能抗争,虚位残喘;
百姓受尽凌辱,不想死就拼命,拼命最终也是死。
胡虏寇边,眼瞅着汉王朝就要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民困君主不知道怜恤,民间有怨恨朝廷却当作不知道。
官民秩序已乱,纲常失修。
纵有救世之臣横空出世,也难抵风雨飘摇,独木难支。
在这种境况下,什么又是曹操所谓的「帝之辅弼」,什么…才是「国之栋梁」?…
柳羽不仅喃喃…
因为他的存在,如今蜩螗的大汉逆转了许多,至少…十常侍被一定程度的压制住了,皇帝也没有开西邸卖官,黄巾军的起义…被雷霆般的镇压,没有激起更大的民怨…
就连胡人寇边的问题,也因为南阳氏族对金钱的渴望,而一定程度的化解。
似乎…
除了一些地方因为官商勾结,荼毒百姓外…如今的大汉可以用蒸蒸日上来形容。
偏偏…在这种境况下。
太学的好学生,始终将「帝之辅弼、国之栋梁」放在心头的曹操,依旧背负着重重的枷锁。
宦门子弟也好…
曹嵩的巨大贪墨也罢…这些…都让曹操如履薄冰。
在记忆中…
历史上曹操在陈留起兵,不…准确的说,在他「诸君北向,我自西顾」,在他喊出「竖子不足与谋」之前,他是失败的,洛阳北部尉的失败,顿丘令的失败,议郎情伤…折戟济南,这些都很失败。
很多人说曹操从扬帆起航到魏武霸业…一路顺风顺水。
错了…是因为之前失败的太多,折戟的太多,他才…才…在后面能够明悟这个世道,能够读懂这个世界,才能换取一连串的成功。
可…现在。
柳羽沉默了许久,最终,他握笔在竹简上回信。
「十常侍乱政太久,许多朝臣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有许多公卿,会像桥玄、阳球那样,妄图通过一己之力奏倒十常侍!和十常侍拼到底!在如此危难关头,大哥的选择会是什么?愚弟不知道,但…愚弟记得,大哥祖父曹腾在面对相同问题时,他会选择——奋起抗争!」
很多时候…
柳羽会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