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雍也凑上来答,“虽不能完全掩盖足迹,但只需稍作平复,等雪再下上一阵,就把足印盖住了,还是有用。”
关羽仍声疑,“这还得等,万一等不及,万一雪停了,又该如何?”
刘备适时凑上来,“我看,不妨这样。士卒雪天埋伏之时,前人落脚,后边人踩前边人足迹,这样,数百人行军,只留脚印一行。
于队尾,留善后之人,善后者手拿长板,将所留脚印一个个抹去,如此,岂不就能毫无痕迹?”
众人一致觉得刘备的方法极好,都出言夸赞。
众人没听见李孟羲声音,不约而同回头看去,看到李孟羲撒了缰绳,任由马匹自己往前走,稳稳当当的坐在马背上,手里拿着个巴掌大的小板正写着什么。
刘备问,“羲儿,你又有何法?”
李孟羲刚好把众人方才所议记录完毕,他收了笔,向众人看去,笑道,“我之方法,跟诸位都不同。
我有一法,伪装法。军中配备特种木屐,木屐底上做走兽之形,士卒穿此屐行大雪之中,雪上只留走兽蹄爪之印,不留足迹。
若敌军不明所以,以为是走兽过境,这不就隐藏过去了?”
李孟羲的方法很奇妙,不仅奇妙,还有些好玩,众人相视一眼,哈哈笑了。
同行的卢植,卢植突然就成了外人。
李孟羲跟刘关张跟简雍之间畅谈融洽群思群议的讨论方式,卢植根本就不知也不习惯如何参与进去。
要是刘关张他们谈的是闲谈,是别的,卢植还没这么感触,可他们谈的是作战,是兵法,是战术。
卢植自诩熟读兵书战策,可在众人言谈之时,他自己也在思索,也在思索对策,可一策未能想出。
熟读兵法深思熟虑的卢植,不敌刘备几人随意闲谈。
这很正常,一人计短,两人计长,一人之智绝比不过众人之智。
一人所思所想,绝比不过众人思维碰撞展开的思路多。
一个人思路是一,五个人,五个人都单独思考,思路是五,但,五个人你一言我一句相互辩论相互激发,思路将暴增一百。
义军强的就在此处,强在体制。
从涿州出兵讨贼开始,到现在,这漫长时间当中,李孟羲与众人不知有多少次群思群策的经历,漫长的时间,氛围与习惯终究是形成了。
卢植驭马跟上李孟羲,他有些不好意思问李孟羲讨要方才所记。
李孟羲大方的把笔记本递给卢植。
卢植接过巴掌大的笔记本,他初看第一眼不习惯,因为李孟羲写字横着写的。
初看第二眼,卢植还不习惯,因为李孟羲好多字都是简体字,很古怪,卢植以为李孟羲把字写错了,但却每个错字都知道啥意思。
卢植看着李孟羲记的东西,有些费解,他努力看着。
笔记上所记——
雪日行军埋伏之法
第一法,士卒拖曳枝条拨扫足迹。
第二法,埋伏之士后者踏前者足迹,数百士行进,只留足迹一行。于队尾,留人掩盖足迹。
第三法,用障眼法。行军埋伏之时,士卒脚穿特质走兽蹄印木屐,此屐走在雪上,只留走兽印记,不留鞋印……
所记不多,但短小精悍。
卢植看的连连点头。卢植熟读兵书战策多矣,可自古传世兵法之中,未有任何兵法有记载雪日设伏隐踪之法,卢植大有收获。
当卢植从感慨中回过神来,他不见了李孟羲,李孟羲跑前边去了,李孟羲跟刘关张几人又在讨论新的东西。
卢植侧耳听了片刻,他听到,几人是在讨论如何反制敌军雪日隐踪设伏。
由设伏之法,有反制设伏之法。
反制之法第一法,很简单,就如廖化,廖化准备不足,一路上都是脚印。那么,若行军之时,见了某处遍地脚印,那大可能,前有伏兵。
反制之法第二法,若敌军拖曳树枝隐藏踪迹,若敌军这么做,其形迹隐秘了许多,茫茫一片大雪,不凑近看,根本看不到足印。反制之法,可令斥候留心旷野雪地细细查看。反制法第三法,敌军埋伏士卒穿着特种木屐,木屐印在雪上有走兽蹄爪印记,反制之法,雪日行军之时,但凡见到雪地上有走兽足印,那便有一定可能对方有伏兵,有一定可能是有兵马经过惊走了兽群,所以,但凡雪日见走兽印记,必是凶兆,不可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