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山早就知道这个情况,当下只是笑了笑,道:“这个国人和国人议政本来就是买卖!国人多了就不稀罕了,能分得的利益也就薄了。而国人议政的地方多了,流官的位子就少了。那些买到了国士身份,又能通过官吏试和乡试的读书人,当然就更不希望别处的州府都搞国人议政。一旦搞了国人议政,那些州府的流官位子就会减少,许多佐贰官都会转为地方议政推荐了,这样他们去外地当官的机会就少了。”
这个国人和国士当然都是有好处的!
首先,这个国人、国士都有一定的政治特权可以见官不跪,守审时可以不挨板子,可以议政,可以上书言事,可以优先进入地方官校。
可别小看这点特权,有了这点特权,地方的官吏可就不能随便拿捏了。
其次,国人、国士只要从军,就有资格分到土地或是大都市的宅地(地段当然不好了)。对于没有产业的国人来说,这点经济利益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第三,国士相当于拥有秀才功名,只要通过地方上的官吏,就可以在本地出任低级官吏,而且还可以考乡试当举人。中举之后就可以去南京和广州的维新学堂读书,学习新儒学和经世致用之学。从维新学堂毕业并通过考试后,就能成为进士,然后就能当地方上的中级官吏。
当然了,地方上的低级官吏,也可以晋升成为中高级官员,而不必去考乡试,去维新学堂读书。
而国人也可以通过从军立功受封国士,从而取得任官的资格,也可以直接考入南京和广州讲武堂——从讲武堂毕业就是国士!
而成为国人、国士的途径,目前还放开着的,主要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考上秀才了考上秀才可不大容易!每一次院试,一个县的生员名额最多只有二十人。
也就是说,通过科举考试产生的国士数量是极为有限的,根本不可能形成国人议政的基础,也很难摊薄现有的国人、国士的利益。
当然了,通过科举考试产生的秀才国士,也不可能给予如今的大明朝多少助力。
“大将军,您一定是想到什么高招了吧?”
“大将军,您要有什么高招,就说来听听,下官和三好兄就帮您参谋一二。”
卢三好和陈永华听李中山这么一番分析,就知道他一准有高招了!
李中山点点头道:“高招谈不上,损招倒是有一个!就是‘只要国人涨起来,一切都会迎涨而解’!”
“涨起来?”
“怎么涨?”
李中山道:“就是当国人的门槛要往上涨大大的涨,不断的涨!只有这样,之前当了国人的人才会觉得自己占了便宜,这个国人当对了。这样他们就不会强烈反对咱们扩大国人规模。而之前没有成为国人的人,也会因为国人涨起来了而跟风买入!而且国人卖贵了,自然不需要卖出去太多就能把银子都凑够了。
另外,为了创造出需求,咱们还可以对国人、国士的继承问题进行规定!”
“继承?”
“这个要怎么继承?”
李中山道:“我的意思是,这个国人身份可以继承,但只能一对一继承,继承人可以是儿子、兄弟、女婿、侄子,甚至是长辈。但一个国人只能将他的身份传给一个亲人,不存在国人的儿子都是国人的说法。另外,王、公、侯、伯、子、男等各爵的儿子,都可以得个国人身份!
而国士的身份则不能继承!
这样,许多有钱而无爵的国士、国人,就会替自己刚刚出身甚至还没有出身的儿子,先买一个国人身份了。”
陈永华皱眉问:“那那没银子的人还能成为国人吗?”
卢三好也是一个意思,点点头道:“是啊,咱们大明天朝,也不能只认银子吧?”
“那当然!”李中山道,“当今乱世,咱们怎么能断了壮士立功晋升之徒。不过这个门槛也得提升,原本当兵就能当国人,现在要改成当兵满十年或是立了一定军功才能当国人!
另外,当了国人的兵,就可以得到一块足以让他们全家衣食无忧的土地!这样一来,之前当了国人的兵士,都会觉得自己占了大便宜。而新来的兵士,为了当国人和分到土地,一定会加倍努力的。”
他的这个办法就跟早年的罗马公民权一样!
这个罗马公民权曾经可是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许多想要得到罗马公民权的罗马海外行省的壮士甚至不惜为罗马当兵征战!
而且这些很不容易才当上罗马公民的非罗马族人,对于罗马的认同感也是非常强烈的。
现在李中山把这个罗马公民权包装成了大明国人,现在先用来忽悠大明国内的壮士和有钱人,将来有机会也可以发一点给仰慕大明强盛的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