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理说,思想指导人们的言行,人的思想必然在他的言行中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人的思想和他的言行应该是一致的。可是,各人表现不同,有一致的,有不一致的。其人所想与其言行一致的,这种人易知:如果其人所想的与他的言行不一致,或者他说的是一套,他要做的又另是—套,这种人就难知。
由于人心难测,人所想与其言行又有不一致的,其表现往往是表里不一,互相矛盾,因此,古往今来,都有知人难之叹。
中国古代“三人成虎”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判断一件事情的真假,一定要经过细心的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就会把谣言当真,这样一来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
公元前5世纪,中国处于战国时代,当时存在着许多小国家。这些国家间经常因为领土争端发生战争,社会持续动荡。也正是因为这样,后世历史学家才称这一历史时期为“战国时代”。
当时有两个边境相邻的国家魏国和赵国,订立了友好盟约。为了使盟约更有效,两国之间决定互换人质作为担保。因此,魏王就把自己的一个儿子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作人质。为了儿子的安全,魏王决定派大臣庞葱陪同儿子前往赵国。
庞葱是魏国一个很有才能的大臣,他担心自己离开魏王以后有人会借机陷害他。于是临行前他对魏王说:“大王,如果有一个人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您相信不相信呢?”
魏王回答:“我不相信。老虎怎么会跑到大街上来呢?”
庞葱接着再问:“如果有两个人一齐对您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您相信不相信呢?”
魏王回答:“如果有两个人都这么说,我就有些半信半疑了。”
庞葱又问:“如果有三个人一齐对您说大街上未了一只老虎,您相信不相信呢?”
魏王有些迟疑地回答说:“如果大家都这么说,那我就只好相信了。”
听魏王这样回答,庞葱就更担心了。他叹了一声说道:“大王,您想,老虎是不会跑到大街上来的,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只是因为三个人都这么说,大街上来了老虎便成为真事了。邯郸离我们魏国的都城大梁,比王宫离大街远得多,而且背后议论我的人可能还不止三个。”
魏王听懂了庞葱的意思,就点点头说:“你的心思我知道了,你只管放心去吧!”
庞葱陪同魏王的儿子到了邯郸。
庞葱走后没多久,果然有很多人对魏王说起了庞葱的坏话。起初,魏王总是为庞葱辩解:指出他是一个有才能而忠实的大臣。不幸的是,当庞葱的政敌三番五次对魏王说庞葱的坏话时,魏王还真的相信了那些人的话。后来,庞葱从赵国回到魏国以后,魏王就一直不许庞葱再去见他。
还有与这一故事相仿的另一个故事。
曾参是战国时一个有名的学者,在道德方面是无可挑剔的。曾参有事外出未归,碰巧一个与他同名的人杀了人被抓走了,曾参的邻居于是报信给曾参的母亲:“你的儿子杀人被捕了。”曾参的母亲非常了解自己的儿子,坚信曾参不会杀人,所以依旧织自己的布。
不一会,另外一人对曾参的母亲说:“你的儿子杀人了。”曾参的母亲开始有些怀疑了,但仍然不信自己的儿子会杀人,不久第三个人对曾参的母亲说:“你的儿子杀人了。”曾参的母亲彻底动摇了,吓得丢下手中的活逃走了。
从以上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的力量有多大。尤其是一句话反复被传播之后,带来的后果更是可怕。中国还有个成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说的就是,一次一次地造谣诽谤,也可以将真理埋没。所以,当许多人,甚至所有人都说一样话的时候,不代表就一定是对的,你必须经过自己的考察、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结论。如此方能避免犯错误,以致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是,一个人要能做到不动摇自己的信念,太不容易了。谣言多了,就足以毁掉真相;附和的人多了,白的也会被说成黑的。所以,我们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人云亦云,被假象所蒙蔽。
一语道破:
常言道,“流言止于智者。”知人识人者在知人的过程中听到谣言后,一是应该有清醒的头脑和客观的判断,二是要及时地给予批评和揭穿。
8、哭笑是人的心声
在人际交往中,哭声、笑声,声声入耳,众多冗杂而各具特色的声音是否引起过你的思考?它们与个人心理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公元前6世纪,郑国有一位宰相,名叫子产,他是历史上第一位由于公布成文法而著名的大政治家。下面所说的故事,就是他因为女人哭声怪异而断的一件案子。一天子产坐在马车上巡街,忽然听到一个正在办理丧事的棚里,传来女人的哭声,子产于是命令马车停下,倾听了一会之后,他召来捕快:“把正在哭的女人带来,严加审查。”捕快遵命带人前来,严加询问,果然审查出这女人是个杀夫凶手,故意在丧礼上假装痛哭。后来,有人问起子产如何发现其中有诈?他回答说:“哭声分好几种,一般人在亲友遭遇不幸的时候,难免伤心哭泣,尤其在发丧的时候,更会失声痛哭,不过仔细辨别的话,哭的声音是有不同的。哭病人的声音通常是抽抽噎噎,而哭死人则往往号啕痛哭,但我所听见的哭声,悲伤的成分少,恐惧的成分多,所以引起了我的疑心。”
笑是一种缓和矛盾、协调关系的“润滑剂”。对心理学家而言,笑也是一件严肃的事,因为笑能透露人的性格。美国心理学家伊莲·卡恩博士研究笑的学问多年,她把笑分出类型,并以此来识别人的心理:
吃吃笑。这是一类乐天派的人,对生命的展望充满活力。他们严以律己,富有创造性,想像力丰富,而且具有高度的幽默感。卡恩博士说:“你是一个爱好欢乐的人,喜欢看到好笑的事被夸张。”
呵呵笑。这是深深地从肚子里出来的笑,显示这个人是并不自卑保守的,性格开放,愿意冒险,能抓紧机会。卡恩博士说:“人们喜欢你,因你可以令人开心,而你亦喜欢与人相处。”
格格笑。这是一种高声的笑,往往在嘈杂的环境之中也能听到。卡恩博士说:“你这笑声是显示你不束缚自己,你是那种天生就是聚会的灵魂的人,你喜欢讲笑话,当你面临一个问题时,你勇敢也很有办法。”
大笑常见于当事人十分开心的时刻,这时上下门牙都暴露出来,而且发出朗朗笑声,人们发出这种笑声时,大多数心情激动愉快。如哈哈大声,有时可能是表示一种“高兴”有时也可能是一种“不祥之兆”。
捂着嘴笑,可以是“不好意思”,也可以是“惧怕某人的威严”而不敢放声大笑。
直愣愣地笑是“傻乎乎”人的一种特征,含着泪笑,既可能是“激动”时的一种表情.又可能“有苦难言”的一种流露。
偷笑是很低的笑声,也不长,有时别人未必听得到。卡恩博士说:“这显示你常常看到一件事情的有趣一面,而别人未必看得到。别人喜欢你,因为你容易相处,甚至发脾气。”
鼻笑是从鼻子里哼出来的,因为你要忍住笑,便忍进了鼻子。卡恩博士说:“你倾向忍笑显示你为人怕羞,不想让他人注意,你同时也是谦虚体贴的,喜欢按本本办事,你很重视他人的感觉,而他人也会喜欢你的细心。”
从腹腔发出笑声,是身体状况极佳才有的笑声,平常若这样发笑必是体力充沛者。不过这种笑声带有威压感,会震慑他人,因而使人心生警戒。女性若有是这种发笑,一般是属于领导型人。
干笑的人没有完全发笑的笑声。这种人以笑声掩饰内心的牢骚,心浮气躁或身体疲倦时也会有这样的发笑法。发出银铃般笑声的人是好奇心强凡事都想一试的性格,非常渴望博得周遭异性的好感,而这种心态随时表现在脸上;情绪有高有低,愉快与郁闷时的落差极大。这也是因为笑声是由内心控制的缘故。
普通的笑。这一类笑平常,不特别,不会太大声,显示这个人喜欢群众。卡恩博士说:“你很努力但不争功,你很有耐性,心地好而可靠,是一位非常好的朋友。”
轻蔑的笑。笑时鼻子向天,神情轻蔑,往往是人在笑他也不笑,或只略笑几声。卡恩博士说:“你看不起每一个人,这其实是自卑感作怪,要把他人压低而抬高自己,你不会有很多朋友。”
紧张的笑。笑时慌张,忽然停止,看看别人继续笑便也笑。卡恩博士说:“这也是自卑的表现,缺乏自信心,笑也怕笑得不对,怕人笑你笑。你应改变一下自己,用不着太担心别人对你的看法,人是有权笑的,即使别人不觉得好笑,你也有权觉得好笑!”
还有一些我们常见的笑容。比如一个涉世不深的女孩子,笑的时候常面带羞容,抿着嘴,很不好意思。而另一个老谋深算的人,皮笑肉不笑的时候,嘴唇完全向后拉,使唇部形成长椭圆形,这种笑并非来自内心。
总之,无论是哪一种笑,它的背后都有极高的含金量,由笑的不同方式而识别一个人的内心动态,是最省事、最直接的方法。